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弓背青鱂
英語 Curved-back medaka
拉丁語 Oryzias curvinotus  (Nichols & Pope, 1927)
俗名 漢語 弓背青鱂
英語 Curved-back medaka
  第二十八周的「每周一魚」,是淡水及海水魚中也有成員的的類群「鱂超目(Cyprinodontea)」之中,屬於「頜針魚目(Beloniformes)」的「怪頜鱂亞目(Adrianichthyoidei)」下「怪頜鱂科(Adiranichthyidae)」,為一群淡水至鹹淡水小型魚類。成員廣佈於東南亞,包含「青鱂屬(Oryzias)」、「怪頜鱂屬(Adrianichthys)」、「異色鱂屬(Xenopoecilus)」、「霍勒氏鱂屬(Horaichthys)」4個屬,總共有30種。在中國,其中至少有6個屬有分布。今周所介紹的物種,是「弓背青鱂(Oryzias curvinotus)」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弓背青鱂(Oryzias curvinotus)」是在1927年,美國魚類及鳥類學家尼科爾斯(John Treadwell Nichols,1883-1958)與美國兩棲爬行類學家波普(Clifford Hillhouse Pope,1899-1974),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集刊(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Bulletin)第54卷2期中,根據採自海南島那大的標本,以「弓背簡頜鱂(Aplocheilus curvinotus;弓背蝦鱂)」的學名首次被記載。
  香港有關「弓背青鱂」的文獻,見於藻類學家霍吉斯(韓國章,Ivor John Hodgkiss,1943- )與香港大學文錫禧(Man Shek Hay)在1981年出版的《香港淡水魚類》(Hong Kong Freshwater Fishes),以「青鱂(Oryzias latipes)」之名記載,為其同物異名。
  「青鱂屬(Oryzias)」,是1906年,由兩位美國魚類學家喬丹(David Starr Jordan,1851-1931)與斯奈德(John Otterbein Snyder,1867-1943),在「美國國立博物館報告(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第31卷上的論文「日本的鱂科或鱂類的回顧(A review of the Poeciliidae or killifishes of Japan)」中,根據1846年,由荷蘭動物學家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1778-1858)與德國鳥類學家施萊格爾(Hermann Schlegel,1804-1884),在德國植物學家西博爾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1796-1866)在日本主編的巨著《日本之動物相》(Fauna Japonica)的魚類分冊中記載,採自日本的「青花鱂(Poecilia latipes)」作模式種(type species)而建立。
  本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Aplocheilus curvinotusOryzias curvinotus,暫無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
  「鱂」屬於經濟價值不高的小型魚類,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關「鱂」的記載不明確。

生活習性(Habits)

  「弓背青鱂」是「怪頜鱂科(Adiranichthyidae)」的小型魚類,屬多年生,群居、晝行、雜食性的次生淡水魚類(secondary freshwater fish),成魚及幼魚屬水表動物(zooneuston),主要攝藻類、微型水生動物如原生動物(Protozoa)、昆蟲、甲殼類包括橈足類(Copepods)與枝角類(Branchiopods)、以及牠們的遺骸。約1年達成熟,體長平均3厘米。身體長型,吻與頭背縱扁,鰓後至肛門胴部於背方明顯側扁,腹部微脹圓,尾部側扁延長。身體(肌肉)半透明,體表底色微藍綠,鱗片中部除邊緣外淺黃白至淺黃色,腹部透見銀白色腹膜,眼白部尤其上方反射鮮藍金屬光澤。無鬚,無側線。兩性異型及婚姻色明顯,雄魚體色由淺黃轉鮮黄,嘴部下頜、體側中央及各鰭邊緣尤甚,成熟者吻部上下頜較大而扁闊,背鰭及臀鰭顯著延長,雌魚體色變化少,腹部脹白。產卵期由春末初夏至秋末,水温較高,食物充裕時均會繁殖,雌魚產出卵塊團掛泄殖孔外,將具黏性纏絡絲的卵附於岸邊水生植物的葉與莖或游離的樹根之上,孵出的幼魚於岸邊水生植物間群集成長。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弓背青鱂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青鱂屬(Oryzias)」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西達印度,南至印尼,東至日本、台灣北至朝鮮半島。全球約有22個種與亞種,其中產於中國的有「弓背青鱂」、「青鱂(Oryziaslatipes)」、「湄公青鱂(Oryzias mekongensis)」、「中華青鱂(Oryzias sinensis)」3種。在香港,「弓背青鱂」分布於各大小河溪的中下游以下河段,以及其鄰接濕地池沼與水田。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弓背青鱂」產量多,但體型微小,在經濟魚類中不佔地位,內地見於華南各大小江河及其鄰接湖泊。性格温順,水質要求一般,生長迅速,易於飼養,稍予耐心,適合任何水族愛好者。畫行性,在野外於日間觀察,在河岸有水生植物叢生淺水處群游水表,在燦爛陽光下眼睛反射鮮藍金屬光澤,有如漂浮水表的藍寶石碎。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弓背青鱂」是香港的野生種群之一,但現存本港水庫中的群體則有可能並非本地原生(native),而是屬於水務處平衡水塘生態、以及新界北部邊界水產户引入魚塘之魚苗,來自華南內地。國內廣泛棲息於華南各水系,最大者平均約4厘米左右。香港的魚類相組成中,屬於下游及其鄰接濕地的低地代表性表層魚類,產量多,主食微型動植物及其遺骸等,能除去生境中石表及植物等各類底質(substrata) 上的附生生物(epiorganism)、附着物或沉澱物,促進水生植物及藻類的光合作用,也有效消耗池湖等靜水中的浮游動植物數量,從而有助減低夏天高温時水華產生的機率。此外,對水污染敏感,能較靈敏地反映水污染,是下游及其鄰接濕地的良好指標物種(indicator species)。「弓背青鱂」野生個體在過去20年不但劇減,往日新界低地水田及灌溉水道普遍分布,現在則大部分地區原生群體已滅絕或極度瀕危,耕地水田之消失等土地用途之改變及河溪被生活廢水污染是主因,其次是原產於中南美洲的卵胎生(ovoviviparous) 「虹鱂類(Poecilia spp.)」的引入等,情況危在旦夕,必須盡快挽救。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