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異色林氏副平鰭鰍之生態環境

異色林氏副平鰭鰍

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   (Lin, 1934)

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異色林氏副平鰭鰍
英語 Lin’s flat-finned loach
拉丁語 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  (Lin, 1934)
俗名 漢語 擬平鰍
英語 Lin’s flat-finned loach
  第二十二周的「每周一魚」,仍然是淡水魚之中的最大的類群「骨鰾超目(Ostariophysi)」中, 屬於「耳鰾系(Otophysi)」之「鯉形目(Cypriniformes)」下「鰍超科(Cobitoidea)」「爬鰍科(Balitoridae;平鰭鰍科Homalopteridae)」的「腹吸鰍亞科(Balitorinae)」,為一群小型淡水魚類。成員廣布於東南亞,包含「腹盤鰍屬(Annamia)」、「爬鰍屬(Balitora)」、「似爬鰍屬(Balitoropsis)」、「博福特氏鰍屬(Beaufortia;爬岩鰍)」、「珀瓦尼鰍屬(Bhavania)」、「隱爬鰍屬(Cryptotora)」、「奠邊鰍屬(Dienbienia)」、「游吸鰍屬(Erromyzon)」、「台灣爬鰍屬(Formosania)」、「腹吸鰍屬(Gastromyzon)」、「鯰鰍屬(Glaniopsis)」、「間吸鰍屬(Hemimyzon)」、「平鰭鰍屬(Homaloptera)」、「平體鰍屬(Homalosoma)」、「外腹吸鰍屬(Hypergastromyzon)」、「金沙鰍屬(Jinshaia) 」、「貓基鰍屬(Katibasia)」、「犁頭鰍屬(Lepturichthys)」、「林氏副平鰭鰍屬(Liniparhomaloptera;擬平鰍)」、「後平鰭鰍屬(Metahomaloptera)」、「新腹吸鰍屬(Neogastromyzon)」、「新平鰭鰍屬(Neohomaloptera)」、「副原吸鰍屬(Paraprotomyzon)」、「副休厄爾鰍屬(Parasewellia) 」、「副平鰭鰍屬(Parahomaloptera purchase Bentyl ) 」、「近吸鰍屬(Plesiomyzon)」、「原吸鰍屬(Protomyzon)」、「擬腹吸鰍屬(Pseudogastromyzon)」、「休厄爾鰍屬(Sewellia) 」、「華腹吸鰍屬(Sinogastromyzon) 」「華平鰭鰍屬(Sinohomaloptera)」、「特拉萬科爾鰍屬(Travancoria)」、「范馬嫩氏鰍屬(Vanmanenia;原纓口鰍屬)」等約33個屬,總共有約170種。今周所介紹的物種,是「異色林氏副平鰭鰍(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 disparis;擬平鰍)」。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異色林氏副平鰭鰍」中國魚類學家林書顏(Lin Shu Yen)在1934年於《嶺南科學學報》(Lingnan Science Journal)第13卷第2期發表的文章《廣東省淡水魚類的三個新種》(Three new fresh-water fishes of Kwangtung Province)中,根據採自當時廣東博羅區羅浮山的標本,以「異色副平鰭鰍(Parhomaloptera disparis)」的學名首次被記載。
  香港「異色林氏副平鰭鰍」的文獻,有藻類學家霍吉斯(韓國章,Ivor John Hodgkiss,1943- )與香港大學文錫禧(Man Shek Hay)在1981年出版的《香港淡水魚類》(Hong Kong Freshwater Fishes)中,以「平鰭鰍(Homaloptera hoffmanni)」之名記載的種,而霍吉斯所認定的,卻是美國地衣學及魚類學家赫爾(Albert William Christian Theodore Herre,1868-1962)在1932年於《嶺南科學學報》(Lingnan Science Journal)第11卷3期發表的文章《自中國廣東省與海南島的魚類》(Fishes from Kwangtung Province and Hainan Island, China)的新種「霍夫曼氏北鰍(Leufa hoffmanni)」,但赫爾所描述的新種, 實質為第二十周已介紹的「平頭嶺鰍(Oreonectes platycephalus atarax without prescription )」之同物異名。因此,霍吉斯的Homaloptera hoffmanni」,為本種誤定同物異名,現此訂正。
  有關「林氏副平鰭鰍屬(Liniparhomaloptera;擬平鰍屬)」,是中國早期魚類學家方炳文(Fang Ping Wen,1903-1944) 在1935年《中國科學》(Sinensia)第6卷所載文章《中國纓口鰍類的研究》(Study on the crossostomoid fishes of China) 中, 根據本種「Parahomaloptera disparis」作模式種(type species)來建立。
  本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有Parhomaloptera disparis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 disparis,而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為Homaloptera hoffmanni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
  「異色林氏副平鰭鰍」為小型魚類,中國古籍中並無清晰記載。

生活習性(Habits)

  「異色林氏副平鰭鰍」是「爬鰍科(Balitolidae;平鰭鰍科Homalopteridae)」裡「平鰭鰍亞科(Homalopterinae)」中的小型魚類,屬多年生,群居性、晝行、雜食性的原生淡水魚類,主要攝食有機碎屑及藻類、或小型無脊椎動物。約兩年達成熟,壽命約三至四年。身體延長型,頭部吻前突而平扁,腹下部亦平扁,胸鰭橫展,向方尾漸側扁,整個身體呈流線形,能利用流過背部的急流,將身體壓貼於岩石等基底表面,體色背腹部底色淺黃,頭額、體側及背部具褐至深褐爸不規則蟲蝕狀紋,花紋個體變異度大,也因情緒、健康狀態、食物及發情期等而有變化,有時在鰓蓋後至尾部體側中央顯出灰色縱紋,鬚3對(吻鬚2對,口角鬚1對),於下唇具4對分葉狀乳突,側線完整,由鰓後緣上端直走體側中央至尾柄。兩性異型不太明顯,繁殖季節第二性徵(副性徵 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s),成熟者雄性較瘦小,雌性體型粗壯,頭部大而圓鈍,腹部脹白。冬末初春,於沙石混存的河床產卵,孵出的幼魚體型壯碩,具相當的抗水流附着能力,常聚棲於河岸粗砂及礫石間。稚魚及成魚均營底棲生活,甚少離開河床基底游泳。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林氏副平鰭鰍屬(Liniparhomaloptera;擬平鰍屬)」主要分布於亞洲大陸中國南部珠江及其鄰近水系,西至印支半島的越南,除了本種,有「琼中林氏副平鰭鰍屬(L. disparis qiongzhongensis)」、「單葉林氏副平鰭鰍(L. monoloba)」、以及「單葉林氏副平鰭鰍(L. obtusirostis)」共4個種與亞種,是亞洲的特有屬。在香港,「異色林氏副平鰭鰍」分布於各山區河溪及水庫周邊小溪流,礫石或砂質的中至上游近水源部。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異色林氏副平鰭鰍」與「平頭嶺鰍(Oreonectes platycephalus)」及「橫紋裂尾鰍(Schistura fasciolata)」一樣,分布山區小溪,由於體型小且產量不多,在經濟魚類中不佔任何地位。性格溫順,飼養時,水質要求高,必須以冷卻器保持16至20℃以下,並且要有急流才能良好成長及繁殖。晝行性傾向明顯,野外水中觀察不怕陌生,見牠們成群於湍急與清涼的流水中,悠然輕鬆地附在各岩石面割食附生藻類及有幾碎屑,可令人對大自然不同環境塑造出各類物種型貌及功能之奧妙驚嘆不已。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異色林氏副平鰭鰍」是香港的野生種群,屬於山區魚類,廣泛棲息於各水系上游支流,如「橫紋裂尾鰍」,在水源部幾乎沒有或數量比「平頭嶺鰍」要少得多,但無可否認是所有溪流頂部的重要原生淡水種類之一。游泳能力不算強,卻因腹面扁平的流線體型,可不費氣力在山澗急流附着石上。前兩周提到,保護這類山區水源及上游的物種,要注意山區工程施工及建物設計的方式(如:道路、房屋、山坡、水道等),盡可能避免損毁或污染高山水源。而「異色林氏副平鰭鰍」對水環境各類因子變化較「橫紋裂尾鰍」及「平頭嶺鰍」敏感得多,是本港山區河溪重要的指標物種「indication species」。此外,這類山地河溪上游普遍分布的物種,已證實不但在不同水系間有分別,而且在同一河溪的不同支流端部也有明顯的遺傳分化,因此每條河溪所棲息的不同群體也保存了珍貴的物種進化證據,絕不能將牠們視為普遍種,作出簡陋的評估依據,以致可解讀我們家園生物及地理變化的重要或僅有的研究資料永久喪失,希望市民與政府多認識、珍惜香港所有水環境。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