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穗魚

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 Schlegel, 1842)

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麥穗魚
英語 Stone morocco
拉丁語 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 Schlegel, 1842)
俗名 漢語 麥穗魚、尖嘴仔
英語 Stone morocco, Topmouth gudgeon, Topmouth minnow, Motsugo
  第十二篇「每周一魚」文章,要介紹仍是淡水魚最大類群「骨鰾超目(Ostariophysi)」中,屬於「耳鰾系(Otophysi)」之「鯉形目(Cypriniformes)」下「鯉超科(Cyprinoidea)」的「鮈亞科(Gobioninae)」魚類,屬於小至中小型淡水魚類,約有30個屬,130多種和亞種。成員分布歐亞大陸,廣布於東亞。中國為分布中心,總共有22屬,約90個種和亞種。

purchase Flomax

  「鮈亞科」分為較原始的「鮈類(Gobionid)」與相對進步的「似鮈類(Pseudogobionid)」,前者包含「【魚骨】屬(Hemibarbus)」、「似刺褜鮈屬(Paracanthobrama)」、「扁吻鮈屬(Pungtungia)」、「麥穗魚屬(Pseudorasbora)」、「刺鮈屬(Acanthogobio)」、「似白鮈屬(Paraleucogobio)」、「似【魚骨】屬(Belligobio)」、「平口鮈屬(Ladislavia)」、「魚泉屬(Sarcochelichthys)」、「中鮈屬(Mesogobio)」、「鮈屬(Gobio)」、「頜須鮈屬(Gnathopogon)」、「銀鮈屬(Sqalidus)」、「銅魚屬(Coreius)」、「吻鮈屬(Rhinogobio)」共15屬,而後者有「似鮈屬(Pseudogobio)」、「棒花魚屬(Abbottina)」、「小鰾鮈屬(Microphysogobio)」、「突吻鮈屬(Rostrogobio)」、「片唇鮈屬(Platysmacheilus)」、「胡鮈屬(Huigobio)」、「蛇鮈屬(Saurogobio)」共7屬。本周介紹的物種,是「麥穗魚(Pseudorasbora parva)」。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麥穗魚」是在1842年,由荷蘭動物學家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1778-1858)與德國鳥類學家施萊格爾(Hermann Schlegel,1804-1884),在德國植物學家西博爾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1796-1866)在日本主編的《日本之動物相》(Fauna Japonica)的魚類分冊中,以「小雅羅魚(Leuciscus parvus)」之學名首次被記載。「麥穗魚屬(Pseudorasbora)」為德國魚類學家布勒克爾(Pieter Bleeker,1819-1878),於1860年根據1842年的本種模式標本而建立。
  在香港,「麥穗魚」最早由本人於1980年代初期,於粉嶺及錦田一帶發現,1992年發表於《香港自然歷史學會紀念誌》(Memoiors of the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的第19卷,為香港的新記錄。
  本種的先定同物異名為Leuciscus parvusP. parva,次定同物異名頗多,有Fundulus virescensMicraspius mianowskiiP. altipinnaP. depressirostrisP. monstrosaP. parva parvulaP. parva fowleriP. parva tenuisP. parva altipinnaP. parva deptressirostrisP. parva monstrosaP. parvus 等。【註:同物異名:同一物種的不同名稱;先定同物異名;有效名稱及其以前的早期名稱;次定同物異名:有效名稱以後出現的無效名稱】
  「麥穗魚」為小型雜魚,不具經濟價值,中國古文獻未見有「麥穗魚」的清晰記載。

生活習性(Habits)

  「麥穗魚」是「鯉科(Cyprinidae)」裡「鮈亞科(Gobioninae)」中的小型魚類,屬多年生,群居性、晝行、雜食性的原生淡水魚類。一年即達成熟,春天始產卵,夏天最盛,具領域行為(territorial behavior),繁殖時尤其明顯,在水底所佔據區域進行清掃。卵黏性,整齊產於水底石塊等的物件上,由雄魚守護。孵化後的幼魚與稚魚散布河岸緩流,成魚棲息於2至3米水深泥底的底層。體表被中大型圓鱗,體色稍銀灰,腹部淡白,側線從鰓蓋鰓裂最上端至尾柄中部直走體側中央,雄性身型高厚,在繁殖季節的第二性徵(副性徵 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s)明顯,成熟者於吻及頰部長出追星,體色及鰭膜暗黑,鱗片邊沿黑色,雌性身體較小,體色淡,腹部脹白,具稍突出的產卵管,屬於兩性異型顯著的魚類。生性活潑,受驚時迅速躲藏於石或水生植物叢。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麥穗魚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麥穗魚屬」只分布於東亞,西至中國西部,北至俄羅斯,東至日本及朝鮮半島,南至中國南部海南島,全球有「麥穗魚(P. parva)」、「長麥穗魚(P. elongata)」、「福勒氏麥穗魚(P. fowleri)」、「斷線麥穗魚(P. interrupta)」、「小麥穗魚(P. pumila pumila)」、以及「內田氏小麥穗魚(P. pumila uchida)」的5個種和亞種。中國除了「麥穗魚」,還有「長麥穗魚」共兩種,而「福勒氏麥穗魚」的有效性則有存疑。與「高體鰟鮍」相同,「麥穗魚」主要分布於新界大帽山以北,屬於深圳河一帶水系水田灌溉溝、魚塘、及水庫淺水域等緩流及靜水環境。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麥穗魚」食用價值低,多見於內地魚塘及水田,也常混集於小魚中成為河鮮小點,香港多混於餵飼肉食性觀賞動物的雜魚。體色雖不鮮艷,但勝在容易飼養,受水族愛好入門者所愛,對水質要求不高,性情穩定,可單獨或數尾同缸飼養,繁殖時需平扁石塊產卵。野外河溪中觀察時,見繁殖期的雄性清掃所佔據地,非常有趣。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麥穗魚」在香港是否屬野生種群,仍然存有疑點,與「高體鰟鮍」同樣棲息低地下游一帶的水田及魚塘,常與魚苗混入本港,部分群體可肯定來自華南內地。這長約10厘米的小魚,在水底層過著不起眼的生活,卻因雜食及習慣清掃所據領域,在河溪、水田及魚塘的生態中佔有獨特位置。
  二十多年前,本人於新界北及西部的水田與魚塘觀察到相當豐富的魚群,但因魚塘的填沒及污染而劇減,現存棲息水塘群體稀少,屬於水務處為平衡水庫生態而引入的外來個體,原有的土著群棲地消失,急須保護。保育方法與一般低地及下游淡水魚類相同,整治修補本港各低地魚塘及其周邊濕地,恢復再利用「棄置魚塘」及「水田」等,讓小朋友們到田邊水溝嬉戲時,「麥穗魚」能再度成為他們的良伴。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