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寬鰭鱲

Zacco platyp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寬鰭鱲
英語 Freshwater minnow
拉丁語 Zacco platyp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俗名 漢語 溪哥、紅貓、平頜鱲、石必魚、桃花魚、雙尾魚
英語 Freshwater minnow
  本周介紹的「寬鰭鱲(Zacco platypus)」,同樣是淡水魚最大類群「骨鰾超目(Ostariophysi)」中,屬於「耳鰾系(Otophysi)」的「鯉形目(Cypriniformes)」下「鯉超科(Cyprinoidea)」的「【魚丹】亞科(Danioninae)」,為一群小型魚類,成員包含原產於華南及香港本土的「波魚屬(Rasbora)」、「異鱲屬(Parazacco)」、「鱲屬(Zacco)」、「馬口魚屬(Opsariichthys)」、「唐魚屬(Tanichthys)」、「擬細鯽屬(Nicholsicypris)」等,「寬鰭鱲」是「鱲屬」的代表性種類。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1846年,由荷蘭動物學家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1778-1858)與德國鳥類學家施萊格爾(Hermann Schlegel,1804-1884),在德國植物學家西博爾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1796-1866)在日本主編的巨著《日本之動物相》(Fauna Japonica)的魚類分冊中首次被記載。
  中國有關「鱲類(Zacco spp.)」的記載亦不多,只因古籍中多記載經濟魚類,價值不高的小型魚類則多缺描述。「鱲」字見於陳彭年等的《廣韻》(1008)、丁度等的《集韻》(1037)以及《康熙字典》(1716),發音各為「良涉切」及「力涉切」,即應讀作「獵」;於王洙等修纂、司馬光整理而成的《類篇》(1066)中只簡解作:「魚名」;考證明朝本地地方志《新安縣志》(1818)的「鱗」部也有關於【鱲】的描述:「鱭魚至冬益肥鱸魚鱲魚至夏益肥諺曰寒鱭熱鱸又曰熱鱲……鱲有數種白牙黃腳赤鱲黑鱲……」,但顯然這是指沿岸海域的「鯛科(Sparidae)」魚類,即本地俗稱的「【魚立】魚」。可見源遠留長的漢語中,很多魚名在民間述傳日久而有混淆又未實證名稱的不乏其數,有待逐一整理。
  在特明克與施萊格爾所寫的原文中,「寬鰭鱲」原名為「寬鰭雅羅魚(Leuciscus platypus)」,當時被歸入「雅羅魚屬(Leuciscus)」。香港藻類學家霍吉斯(韓國章,Ivor John Hodgkiss,1943- )與香港大學文錫禧(Man Shek Hay)在1981年於《香港淡水魚類》(Hong Kong Freshwater Fishes)中,根據採自香港的標本,以「Zacco spilurus」之名記載,為本地首個記錄。「寬鰭鱲」在早期有關香港淡水魚類文獻中未有記載,很可能為近數十年引入本港水庫的內陸物種,是否屬於土著種仍有待進一步考證。
  本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Leuciscus platypus等,而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頗多,有Leuciscus macropus、Leuciscus minor、Opsariichthys acanthogenys、Squaliobarbus panwingi、Zacco acanthogenys、Zacco macrolepis、Zacco macrophthalmus 等,而誤訂名(misapplied name)則有Barilius acutipinnis。【註:同物異名:同一物種的不同名稱;先定同物異名:有效名稱及其以前的早期名稱;次定同物異名:有效名稱以後出現的所有無效同物異名】

生活習性(Habits)

  「寬鰭鱲」與「異鱲」同屬「鯉科(Cyprinidae)」中「【魚丹】亞科(Danioninae)」的一種小型魚類,多年生(perennial),群居性(gregarious)、晝行(diurnal)的雜食性(omnivorous)原生淡水魚類(primary freshwater fish)。孵化後的幼魚(larvae)及稚魚(juvenile)群集於河岸緩流表及底層,亞成魚(sub-adult)及成魚(adult)則在溪河中層至表層棲息,感到環境有異或危險,即迅速躲入石縫。體表被中型圓鱗,游泳力強,常躍越石澗,由下游中部至近上游均棲息。雄性身型稍大,成熟者於繁殖季節出現明顯的第二性徵(副性徵 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s),包括具金屬光澤的粉至深藍色粗橫紋、體表略綠,面頰、吻及上唇長出追星(pearl organ)、臀鰭延長而鰭條呈游離狀,雌性體型小,腹部淡白脹大。喜活躍群游於急流,於砂石混合底質環境繁殖。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寬鰭鱲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鱲屬」魚類廣泛分布於亞洲地區,全球共3種,為亞洲特有屬(endemic genus),分為「成都鱲(Zacco chengtui)」、「寬鰭鱲」及「台灣鱲(Zacco taiwanensis)」。分布最東至日本、北至朝鮮半島、南及西達印支半島(Indo-China Peninsula),以亞洲大陸為分布中心。在本港,於大帽山以北,吐露港水系大埔林村河下游上部至中游,大欖水塘等有棲息。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寬鰭鱲」經濟價值低,香港山溪中數量亦不多,本地文化亦無清晰記錄,也因棲息於急流,不易捕捉,在某些產量較豐富的內陸山區才成為「河鮮」供食用。

Bentyl reviews

  「鱲屬」的近緣姊妹群有「鬚鱲屬(Candidia)」、「日本鯉屬(Nipponocypris)」、「馬口魚屬」、以及「異鱲屬」。上期在本欄曾提及,牠們成員擁有流線的體型,燦爛的婚姻色(nuptial color)、延長而游離狀的臀鰭鰭條等,觀賞價值高,但飼養必需設冷水器保持水溫在攝氏20℃以下。溪釣時,常為入門者的練習對象。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寬鰭鱲」在香港淡水魚類中,亦屬小型的捕食者,與其他近緣姊妹屬的成員以中國為中心分布,不論對本港清澈的山澗急流,也對人工及微帶讁染的水環境具有良好適應性,與「異鱲(Parazacco spilurus)」相似,懷卵數多,成長迅速,成體存活率高,種群中個體數量較穩定,在引入的各水系常成優勢種。由於生性嗜動,攝食量也多,不但能控制小型水生動物的數量,進食受污染水域河床物體表面真菌與細菌長成的菌團,同時為水鳥等的食物,在本土有牠所在的流水(lotic)淡水生態系統平衡上也佔有獨特位置。雖然能棲息於有輕度污染的淡水,但假若數量劇減,即表示水環境條件曾經或現已惡化,仍能作當地水域的「指示物種(indicator species)」。成熟個體可長達20厘米左右,棲息於近表至底部水層。在河溪生境受污染時,能在雨季河溪水量充沛時清去石面的殘留菌團,加快恢復河溪生態;水質曾一度嚴重惡化的林村河就是相當好的實例。但必須指出,「寬鰭鱲」在林村河有明顯代替「異鱲」種群的傾向,要緊記不要隨意放生不屬於當地的物種,希望政府與市民齊心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