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納氏波魚

buy nolvadex online

Rasbora steineri  Nichols & Pope, 1927

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斯坦納氏波魚
英語 Chinese rasbora
拉丁語 Rasbora steineri  (Nichols & Pope, 1927)
俗名 漢語 波魚、什龍他、列刀
英語 Rasbora Steinerova, Hainan-rasbora, Chinese Rasbora, Gold line Rasbora Ruskorasbora, Steiners Rasbora
  本欄今周開始介紹淡水魚最大類群「骨鰾類(骨鰾超目 Ostariophysi)」中,屬於「耳鰾類(耳鰾系 Otophysi)」的「鯉類(鯉形目 Cypriniformes)」。根據加拿大魚類學家納爾遜(Joseph S. Nelson)於2006年之魚類分類學專著《世界魚類》的統計資料,現今全世界共有2超科(superfamily),6科(family),321屬(genus),約3268種(species)。【註:分類單位──超目(Superorder);系(Series);目(Order)】
  http://ww2.hkis.hk/鯉形目中的2個超科,「鯉類(鯉超科 Cyprinoidea)」與「鰍類(鰍超科 Cobitoidea)」,成員包含原產於香港本土的淡水魚類,當中尤其「鯉類」,有許多在江河湖泊中棲息的重要經濟大型食用魚類,為人熟悉的有鯉(Cyprinus carpio)、鯽(Carassius auratus)、青魚(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鰱(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鱅(Aristichthys nobilis)、鯪(Cirrhinus molitorella)、褜(Parabramis pekinensis)、團頭魴(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而「鰍類」有泥鰍等。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1927年,由美國魚類及鳥類學家尼科爾斯(John Treadwell Nichols,1883-1958)與美國兩棲爬行類學家波普(Clifford Hillhouse Pope,1899-1974),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集刊(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Bulletin)的第54期2卷中,根據採自海南島那大的標本首次記載。
  中國有關「波魚類(Rasbora spp.)」的記載不明確,由於古籍中多提及常見或大型經濟魚類為主,許多情況下這些小型價值不高的小型魚類,經常缺乏清晰的記述與名稱,混稱與地方俗名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香港系統明確的科學描述零散,最早是美國魚類學家福勒(Reeves)泛太平洋研究所學報(Journal of the Pan-Pacific Research Institute)1927年第2卷中,以Rasbora phillipina的學名記載首個採自香港的紀錄,其後中國魚類學家林書顏(Lin Shu Yen)在1949年的香港漁業研究站學報(Journal of Hong Kong Fisheries Research Station)第2卷中,以Rasbora steineri之名記載,報道在廣東、香港均有記錄。本種的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頗多,有Rasbora lateristriata allos、Rasbora volzi pallopinna等,而先定同物異名為Rasbora cephalotaenia steineri。

生活習性(Habits)

  斯坦納氏波魚是一種小型「鯉科(Cyprinidae)」魚類,屬於英語統稱為「minnow」的一類,是一種多年生(perennial),群居性(gregarious)、晝行(diurnal)的雜食性(omnivorous)原生淡水魚類(primary freshwater fish)。稚魚群集於河岸緩流,成魚則在溪河近岸中或底層棲息。體表被大圓鱗,游泳力強,由低地下游至中游支流、水塘有蹤跡。牠們雌性身型較大,成熟者腹部淡白脹大,雄魚則較瘦小。喜活躍群游於流水,於河岸沈水或挺水植物茂生環境繁殖。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斯坦納氏波魚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波魚類(Rasbora)」全球共有71種,分布極廣,東部最東至菲律賓、北至中國南部、南至印尼,經過中印半島、印度及錫蘭(Ceylon)、最西達非洲東部,為少數在非洲有分布的「鯉科魚類」。斯坦納氏波魚分布於華南沿岸一帶的各水系,包括廣東、廣西及海南島等地的江河的支流。在本港,20世紀初曾廣布於深圳河水系的元朗及錦田一帶山澗河溪及魚塘,現只偶見於污染度低的淡水河段。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斯坦納氏波魚這類小型魚類,由於經濟價值不大,在人類文化中往往不會被清楚記錄,但由於勝在數量多,繁殖力強,很多情況下被利用作禽畜或池塘養魚甚至是釣魚等的餌料。話雖如此,在小型江河漁業中,必要時也會成為「河鮮」小菜來出售,內地山區河溪邊菜館裡即可嘗到這類食譜。
  「波魚類(Rasbora)」的物種成員,大多擁有燦爛的色彩或瀟灑的體型,因此很早深受熱帶觀賞魚類愛好者的愛戴。產自非洲、印度或印尼等的種類尤甚,牠們體型小巧,色彩鮮艷,加上易於飼育繁殖,是養魚入門者絕好的對象寵物。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斯坦納氏波魚是香港淡水魚類中屬於小型的雜食者,作為原產於華南地區的土著魚類,以對本港環境的良好適應力,在各低地的水環境及水庫能迅速繁衍,以穩定的數量清理水生動植物的殘骸,制止水質惡化,除有效控制對魚塘等的較緩滯水域中包括虐蚊等的小型動物數量,也可成為水鳥等不可或缺的食物來源,在本土流水(lotic)及靜水(lentic)淡水生態系統均佔有一重要位置。其棲息於有輕度污染的淡水,數量多寡及個體健康狀況能直接反映水質優劣,是低地河溪水環境的「指示物種(indicator species)」。成熟個體可長至7厘米左右,棲息於中或較深的水層。牠也是河溪生環受嚴重污染及破壞而導致數量劇減的低地小型淡水魚類的典型例子,香港元朗及錦田一帶魚塘的消失,也是在各區引致絕跡的主要原因。希望政府於昔日或現有魚塘及其周邊的水環境多加保育,與全港市民共同努力,有效制止對河溪的污水排放,保護低地水環境,這樣才有望斯坦納氏波魚在各區的數量迅速得以恢復。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