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斯伯里氏紋唇魚

Osteocheilus salsburyi   (Nichols & Pope, 1927)

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薩爾斯伯里氏紋唇魚
英語 Salsbury’s Mud Carp
拉丁語 Osteocheilus salsburyi  (Nichols & Pope, 1927)
俗名 漢語 暗花紋唇魚、紋唇魚
英語 Salsbury’s Mud Carp, Mud Carp
  第十六週的「每周一魚」,是淡水魚之中的最大的類群「骨鰾超目(Ostariophysi)」中,屬於「耳鰾系(Otophysi)」之「鯉形目(Cypriniformes)」下「鯉超科(Cyprinoidea)」的「野鯪亞科(Labeoninae)」,為一群小至中型淡水魚類,全世界共約26屬,接近300種,佔「鯉科(Cyprinidae)」魚類的兩成,非洲有2屬近100種,其他均分佈亞洲,以南亞為分佈中心。中國總共有20屬(8個特有屬),約60個種和亞種。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薩爾斯伯里氏紋唇魚」是1927年,由美國魚類及鳥類學家尼科爾斯(John Treadwell Nichols,1883-1958)與美國兩棲爬行類學家波普(Clifford Hillhouse Pope,1899-1974),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集刊(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Bulletin)的第54卷2期中,根據採自海南島那大的標本被首次記載。
  在香港,「紋唇魚」中國魚類學家林書顏(Lin Shu Yen)在1949年的香港漁業研究站學報(Journal of Hong Kong Fisheries Research Station)第2卷中,以Osteochilus salsburyi之名記載,而描述所根據之標本產自香港新界西北部的錦田;另香港藻類學家霍吉斯(韓國章,Ivor John Hodgkiss,1943- )與香港大學文錫禧(Man Shek Hay)在1981年於《香港淡水魚類》(Hong Kong Freshwater Fishes)中,稱在船灣淡水湖有分佈的Osteochilus vittatus,為本種之同物異名。
  「紋唇魚屬(Osteochilus)」,由英國動物學家京特(Albert Charles Lewis Gotthilf Günther,1830-1914),在大英博物館藏魚類目錄(Catalogue of the fishes in the British Museum)的第VII卷中,根據德國魚類學家布勒克爾(Pieter Bleeker,1819-1878),於1852年描述的Rohita melanopleura(=黑肋紋唇魚 Osteochilus melanopleurus;簡稱「紋唇魚」)作模式而建立;而「黑肋紋唇魚」的舊屬「(Rohita)」則早因發現其模式種存有「絕對重名關係」(absolute tautonymy)之誤,而作「野鯪屬(Labeo)」的同屬異名,當中所含的絕大部份成員種類,己分別被歸入「紋唇魚屬」及「野鯪屬」。
  本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Osteochilus salsburyi,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為Osteochilus salsburi
  「紋唇魚」為小型魚類,經濟價值不大,中國古文獻未見有清晰記載。

生活習性(Habits)

  「紋唇魚」是「鯉科(Cyprinidae)」裡「野鯪亞科(Labeoninae)」中的小型魚類,屬多年生,群居性、晝行、雜食性的原生淡水魚類,主要攝食小型無脊椎動物、藻類及水生植物。約一年多達成熟,身上有時顯暗紋,具口角鬚及吻鬚各1對,雄性身型稍厚,在繁殖季節的第二性徵(副性徵 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s)不顯著,成熟者於吻及頰部長出小追星,體色略暗,雌性身體較小,腹部稍脹白,屬於兩性異型較不明顯的魚類。生性機敏,常躲藏於石下或岸邊水生植物間。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薩爾斯伯里氏紋唇魚的生境

Flomax without prescription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紋唇魚屬」主要分佈於亞洲南部,西至印支半島,東至福建,南至印尼及爪哇等地,全球約有35個種。中國僅「薩爾斯伯里氏紋唇魚」一種,分佈在福建、廣東、海南島、廣西及雲南,為長江南嶺以南各水系,屬於中國華南的物種。香港分佈於各水庫及深圳河流域,岸邊沈水及挺水植物叢生的淺水環境。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紋唇魚」食用價值不太高,內地多見於河溪中下至下游,常作河鮮,香港亦曾食用,但因低地河溪的污染,現己不常見。體色灰白,飼養較易,對水質要求不高但要求穩定,攝食時攪拌水底砂石,易受驚,飼養須放置石礫及水草作蔽蔭。野外觀察時,須較長時間才現身,不易發現。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紋唇魚」在香港並非完全的野生種群,有部份特別是水庫及魚塘中的群體,分別屬於水務處平衡水塘生態、以及新界北部邊界水產户引入魚塘之魚苗,來自華南內地。國內廣泛棲息於華南各水系,最大者平均達20厘米左右。由於是華南河川魚類,對本地河溪適應度高,在各水庫鄰近的集水區及低地河溪有穩定的種群,現存個體屬於本地原生(native)及再引入(re-introduced)的混合,數量估計頗多。又因雜食性,在深圳河及多個水庫的生態系中,佔有著一定的緩衝功能的代表性魚類之一,但因平日不常見而容易被忽略。深圳河各支流低地本土「紋唇魚」種群的情況,也因缺乏考慮水環境保育的土地開發及污染而致瀕危,情況嚴重,若生態環境恢復工程得以及時在新界北區多個水污染嚴重之區域實施,處理好對河溪直接排放的生活廢水,「紋唇魚」將會是首批受惠的本土物種,得以續存。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