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細鯽

Nicholsicypris normalis (Nichols & Pope, 1927)

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擬細鯽
英語 Nichols’ minnow
拉丁語 Nicholsicypris normalis (Nichols & Pope, 1927)
俗名 漢語 擬細鯽
英語 Nichols’ minnow
  本周的「每周一魚」,談的仍然是淡水魚之中最大的類群「骨鰾超目(Ostariophysi)」中,屬於「耳鰾系(Otophysi)」之「鯉形目(Cypriniformes)」下「鯉超科(Cyprinoidea)」的「【魚丹】亞科(Danioninae)」,為一群小型魚類。成員包含原產於華南及香港本土的「波魚屬(Rasbora)」、「異鱲屬(Parazacco)」、「鱲屬(Zacco)」、「馬口魚屬(Opsariichthys)」、「唐魚屬(Tanichthys)」、「擬細鯽屬(Nicholsicypris)」等。本周介紹的物種,是香港新界東部溪流的代表性種類─「擬細鯽(Nicholsicypris normalis Flomax reviews )」。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1927年,美國魚類及鳥類學家尼科爾斯(John Treadwell Nichols,1883-1958)與美國兩棲爬行類學家波普(Clifford Hillhouse Pope,1899-1974),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集刊(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Bulletin)第54期2卷中,根據採自海南島那大的標本,以「線細鯽(Aphyocypris normalis)」的學名首次被記載。
  「擬細鯽屬(Nicholsicypris)」由我國元祖輩的魚類學家朱元鼎(Chu Yuanting / Zhu Yuan-ding,1896-1986),於1935年在聖約翰大學生物學專刊(Biological Bulletin of St. John’s University)第二號的著名論文《中國鯉科魚類之鱗片,咽骨與其牙齒之比較研究》(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scales and on the pharyngeals and their teeth in Chinese Cyprinid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axonomy and evolution)中所建立,但牠與「傜山鯉屬(Yaoshanicus)」及「細鯽屬(Aphyocypris)」非常相近,唯「擬細鯽屬」具兩行下咽齒(pharyngeal teeth)及完整的側線(lateral line),與具三行下咽齒的「傜山鯉屬」及側線不完整的「細鯽屬」有所不同。
  香港首個有關報告見於藻類學家霍吉斯(韓國章,Ivor John Hodgkiss,1943- )與香港大學文錫禧(Man Shek Hay)在1981年出版的《香港淡水魚類》(Hong Kong Freshwater Fishes)一書中以「咽喉齒(下咽齒)三行」的特徵,曾用「傜山鯉(Yaoshanicus sp.)」這未確定種類之名稱記載。事實上,香港所棲息的擬細鯽屬,下咽齒均為兩行,估計是誤測或選擇了少數個體變異(individual variation)所導致。
  「擬細鯽屬」現時只有「擬細鯽」一種;至於另一種「平背擬細鯽(Nicholsicypris horizontalis)」,於1969年已歸入「傜山鯉屬(Yaoshanicus)」。
  本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Aphyocypris normalisYaoshanicus normalis,而未見有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註:同物異名:同一物種的不同名稱;先定同物異名:有效名稱及其以前的早期名稱;次定同物異名:有效名稱以後出現的所有無效同物異名】
  「擬細鯽」屬於經濟價值不高的小型魚類,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關「擬細鯽」、「傜山鯉」及「細鯽」的記載均不明確。

生活習性(Habits)

  「擬細鯽」是「鯉科(Cyprinidae)」裡「【魚丹】亞科(Danioninae)」中的一種小型魚類,屬多年生(perennial),群居性(gregarious)、晝行(diurnal)、雜食性(omnivorous)的原生淡水魚類(primary freshwater fish)。孵化後的幼魚(larvae)散布於河岸緩流,而稚魚(juvenile)及成魚(adult)則群游於流水的中下至表層附近生活。其體表屬中型圓鱗,平時游泳速度較慢,但察覺有危險時卻非常敏捷,於低地至近中上游山溪棲息。雄性身型稍瘦,成熟者在繁殖季節的第二性徵(副性徵 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s)並不明顯,體色較鮮艷,各鰭略呈橙黃色,面部長出小量追星(pearl organ);而雌性體型較大,腹部淡白脹大,體色較淡,屬於兩性異型(sexual dimorphism)不大顯著的魚類。夏季時,於水邊及水生植物生長茂盛,有礫石及沙底的環境繁殖。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擬細鯽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擬細鯽屬(Nicholsicypris)」只分布於亞洲地區中國境內,全球僅一種,為中國特有屬(endemic genus)與種(endemic species),廣泛分布於廣西及廣東華南地帶。在本港,主要分布於新界東部吐露港水系的西貢半島、大埔、以及八仙嶺一帶。許多在華南地區的種群,近年因土地開發而逐漸絕跡,尤以低地為甚。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擬細鯽」食用價值低,雖然牠沒有「鱲類」般燦爛的婚姻色(nuptial colour),觀賞價值不大,且具一定程度上的野性,但不難飼養,跟上周介紹的「白雲鄧氏魚(Tanichthys albonubes)」一樣,無需特別設備也可在魚缸繁殖,是生態學研究者學習物種保育(species conservation)時的良好實習飼養對象魚類。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擬細鯽」在香港是野生種群,群游於本港清澈的山澗急流至低地腐植質豐富的田溝,具有良好適應性,懷卵數多,存活率高,成長迅速,普遍棲息於本港新界東部各水系,惟獨上水及元朗一帶因污染而分布日稀。牠在新界東部棲息量較多,加上雜食性,且性格溫和,在河溪現有生態平衡中佔有重要的功能。
  在香港西部實行「擬細鯽」的保育,對低地河溪及其周邊濕地進行環境恢復,是有需要和有意義的。將當地「擬細鯽」於水族箱進行育種,同時把當地流入河道的污水截流,改良水質,最後把繁殖得的魚苗,流放回原地河溪之中。若能多研究環境恢復工程,實現天然河道與城市規劃共存,不但是本港環境工程及生態保育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同時新界西部居住環境及空氣質素也得以改善。希望政府與市民能齊來關心本地西部低地河溪與現存物種的保育。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