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雙斑矮蝦虎魚
英語 Two-spotted Dwarf goby
拉丁語 Pandaka bipunctata  (Chen, Wu, Zhong & Shao, 2008)
俗名 漢語 雙斑矮蝦虎魚、裸頸斑點蝦虎魚、裸項吻蝦虎魚、裸項櫛蝦虎魚、斑點蝦虎魚、裸頭鯊
英語 Two-spotted Dwarf goby, Pygmy Goby
  「每周一魚」今期是第九十七周,「香港魚類學會」繼續給讀者精彩介紹香港棲息的所有野生魚類,是次所介紹的物種為「雙斑矮蝦虎魚(Pandaka bipunctata )」。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下「蝦虎魚科(Gobiidae)」,魚類進化中為一群較進步的中小型底棲魚類,主要分佈熱帶至涼溫帶的沿岸河川下游、陸棚至珊瑚礁淺海,某些種終生棲息於淡水(欲閱前文可參閱本會「每週一魚」目錄)。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雙斑矮蝦虎魚(Pandaka bipunctata)」,是中國魚類學者陳義雄(Chen I-shiung,1967-)、伍漢霖(Wu Han-lin,1934-)、鍾俊生(Zhong Jun-sheng,1963-)及邵廣昭(Shao Kwang-tsao,1951-)在2008年《中國動物誌-硬骨魚綱-鱸形目(五)-蝦虎魚亞目》(Fauna Sinica – Ostichthyes – Perciformes (V) – Gobioidei)中,根據採自海南島的標本被發表的新種。
  「雙斑矮蝦虎魚」學名的由源,屬名「Pandaka」是菲律賓語「Pandaka」,意思是「矮子/侏儒」,而種名「bipunctata」是拉丁語「bi / bis」及拉丁語「punct / punctatus」的併合,是「二 / 二倍 / 雙」及「有斑點 / 小孔」的意思。
  中國的首次記錄,是2008年採自海南島新種被發表當時的報導。香港的最早記錄,是著者於2006至2008年採自香港多個紅樹林區的個體,證實為同種,也是香港的新紀錄。
  「矮蝦虎魚屬(Pandaka)的建立,是1927年,由美國地衣及魚類學家赫爾(Albert William Christian Theodore Herre,1868-1962),在《菲律賓群島馬尼拉科學局專題著作集》(Monographs of the Bureau of Science Manila, Philippine Islands)第二十三卷的論文《菲律賓和中國海的蝦虎魚》(Gobies of The Philippine and The China sea)中,以同文發表之產自菲律賓的「短吻蝦虎魚(P. pusilla)」作模式種(type species)而建立。
   本種僅有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P. bipunctata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雙斑矮蝦虎魚的生境

形態與習性(Form and Habits)

  「雙斑矮蝦虎魚(P. bipunctata )」屬於「蝦虎魚科(Gobiidae)」的的微型種類,多年生、群居、晝行、雜食性的雙向洄游魚類(amphidromous fish)。廣鹽性(euryhaline),於泥、沙泥至沙石底的河口及紅樹林邊緣鹹淡水淺水域棲息,不入全淡水域。晝出夜伏,主要攝食有機碎屑、藻類、微型底棲及浮游動物為食。身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尾柄側扁。頭寬圓,吻短圓。眼大,位頭前部背方,微突於頭背。鼻孔兩對,前鼻孔短管狀,近上唇,後鼻孔小圓形,位於眼前方。口前上位,向下斜裂,下頜稍突,上下頜具兩(上頜或三行)細齒排呈帶狀,上頜外行齒較大而稀疏,下頜齒大小相約,無犬齒。唇不甚發達,舌游離,前端截形。鰓孔較窄,峽部寬。身體半透明,由體外能見大部分脊椎與銀白色腹膜,體側中央具四個黑色雲狀斑,體背第一背鰭後至尾鰭基有五個黑斑,尾柄腹面臀鰭至尾鰭基具四個黑斑,眼前後緣向頭腹各具一黑橫紋,眼後緣至鰓蓋後緣有黑散斑,胸鰭基上方具一橢圓黑斑(本種特徵)。體被大櫛鱗,頭、項、胸鰭基及胸腹均無鱗,無側線。兩背鰭分離,第一背鰭前方具黑橫紋,後半淺黃色,其餘各鰭透明,腹鰭愈成吸盤(蝦虎魚特徵)。雌雄性徵及婚姻色顯著,雄性體色暗艷,頭較大,身略粗壯,雌魚淺色,頭較尖,腹部脹白。繁殖習性未明,約一年成熟,體長約一厘米。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矮蝦虎魚屬(Pandaka)」全球約有八種,主要分佈西大平洋熱帶至亞熱帶,北至日本琉球及台灣,南至印尼、新畿內亞及澳洲,西至非洲,中國僅本種一種。「雙斑矮蝦虎魚」現僅知分佈中國海南島及香港。香港沿岸河口紅樹林域有零散分佈。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雙斑矮蝦虎魚(P. bipunctata)」產於中國華南沿岸暖水,產量稀且體型微小,非經濟種類。性格温順,水質要求高,不易飼養,以鹹淡水或海水小型魚缸,置幼沙礫石。野外觀察宜夏季,沿岸河口紅樹林邊緣沙泥灘可見踪影。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雙斑矮蝦虎魚(P. bipunctata)」是香港的野生物種,僅分佈沿岸河口鹹淡水域紅樹林,本港沿岸河口屬稀有種,除營潮間漂浮生活,許多生物學特性仍未解明,雖然至今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紅色名錄(Red List)」(簡稱:IUCN Red List)未被評列任何類別,但現時僅香港及海南島有紀錄,必須予以重點保護。如「黑體塘鱧(Eleotris melanosoma」、「雙眼斑沙蝦虎魚(Psammogobius biocellatus」及「朱拉氏鯔蝦虎魚(Mugilogobius chulae」等紅樹林棲息物種,均屬於河口污染與土地發展,因棲地破壞消退而數目顯著減少,面臨瀕危的魚類。呼籲香港政府與市民,合力防止紅樹林水污染與破壞,讓本地紅樹林棲息物種得以保存。
   編註:本期《大公報》《每周一魚》專欄,有關「雙斑矮蝦虎魚」學名,提到屬名「Pandaka」的由源包括拉丁語「gobio / gobius」(意思是「鮈」),查兩者並無關係;另報章誤植「朱拉氏鯔蝦虎魚」的圖片。本文已對以上兩項錯漏作出修正,謹此致歉。

(資料提供:莊棣華、陳建國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Kelvin CHAN.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