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斑點竿蝦虎魚
英語 Flat-headed goby
拉丁語 Luciogobius guttatus  (Gill, 1859)
俗名 漢語 竿蝦虎魚
英語 Flat-headed goby
  「每周一魚」今期是第七十五周,「香港魚類學會」繼續給讀者精彩介紹香港棲息的所有野生魚類,是次所介紹的物種為「斑點竿蝦虎魚(Luciogobius guttatus)」。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下「蝦虎魚科(Gobiidae)」,魚類進化中為一群較進步的中小型底棲魚類,主要分佈熱帶至涼溫帶的沿岸河川下游、陸棚至珊瑚礁淺海,某些種終生棲息於淡水(欲閱前文可參閱本會「每周一魚」目錄)下載。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斑點竿蝦虎魚(Luciogobius guttatus)」,是在1859年,由美國魚類學者吉爾(Theodore Nicholas Gill,1837-1914),在「費城自然科學學院會議記錄(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Philadelphia)」第十一卷的論文「莫羅博士所採日本魚類的記述(Notes on a Collection of Japanese Fishes, made by Dr. J. Morrow)」裡作首次被發表。
  「斑點竿蝦虎魚」學名的由源,屬名「Luciogobius」是拉丁語「luc / lux / lucis / luci」,以及拉丁語「gobio / gobius」的併合,意思是「光亮」及「鮈」,而種名「guttatus」是拉丁語「gutta」與「tus」的併合,意思分別是「一滴/滴狀斑點」及「領有」,即「具有斑點的」意思。
  中國的首次記錄,是1935年中國魚類學家王以康(Wang K. F.,1897-1957)及王希成(Wang S. C.)在「中國科學會生物學研究室文集(動物學系列十一)(Contributions from the Biological Laboratory of th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 (Zoological Series 11))」第6期中採自山東煙臺的個體。香港最早記錄,是著者於1992年於「香港自然歷史學會會刊(Memoirs of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上《香港河川魚類》(Hong Kong stream fishes)中採自大嶼山的記錄。
  「竿蝦虎魚屬(Luciogobius)」的建立,也是在1859年,由吉爾(Gill)於發表本種同一論文裡,以本種作模式種而建立。「Luciogobius」的命名,源自本種的形態似歐洲瑞典植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1758年「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第10版中發表的「白斑狗魚(Esox lucius)」,吉爾(Gill),在原文中有清晰描述:「This is the type of a very distinct tribe of the Gobioids, well characterized by the esociform position of the dorsal and anal fins, …」。
  本種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僅為 L. guttatus,無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

形態與習性(Form and Habits)

  「斑點竿蝦虎魚」屬於「鱸形目」下「蝦虎魚亞目」的「蝦虎魚科」的小型魚類,屬多年生、夜行性、主要分佈河口、紅樹林等鹹淡水的淺水區域,穴居於中小型礫石及朽木下縫隙生活,屬洄游海河間的雙向洄游魚類(amphidromous fish),幼魚在河口或河溪下游孵化順流下海,於內灣攝食微型浮游生物發育,再洄游返河口鹹淡水繼續成長。晝伏夜出,肉食性,主要以小型底棲及穴居無脊椎動物為食。身體幼而延長呈圓筒竿形,頭稍大,吻前部寬扁,成魚頭後部及鰓頰稍隆起,眼小,微突出於頭的前上部,鼻孔前後兩對,前鼻孔短管狀,近上唇,後鼻孔圓形於眼前上方,邊緣隆起。口前位而斜裂,下頜稍長突於上頜,上下頜均具多行稀疏細尖犬齒,舌大,游離而前端分叉。鰓孔窄小,由頭側向腹面延裂,具假鰓。體色淺黄褐至棕褐色,腹部淺色,體側至背方有不規則褐色散斑及微細白色圓點。體表裸露光滑無鱗,無側線。各鰭邊沿淺色,背、臀、尾鰭具褐色節狀斑紋,胸鰭透明,左、右腹鰭愈合成吸盤(蝦虎魚特徵)。雌雄性徵不顯著,雄性頭部較膨大,體型稍粗壯,雌魚頭較尖小,腹部脹白。繁殖期秋冬,懷卵數百至千數百粒,於河口石或朽木底面產卵,卵粒長形,含多個油球,生長緩慢,約兩年達至成熟,體長一般四至六厘米,最大不到十厘米。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斑點竿蝦虎魚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竿蝦虎魚屬(Luciogobius)」全球約有十四種,主要分佈西大平洋北部日本,北至朝鮮半島及俄羅斯,南至、中國南部沿岸。除了本種,有「缺背臀腹鰭竿蝦虎魚(L. adapel;缺鰭竿蝦虎魚)」、「白竿蝦虎魚(L. albus)」、「天犬竿蝦虎魚(L. ama;大頭犬竿蝦虎魚)」、「短鰭竿蝦虎魚(L. brevipterus)」、「睡竿蝦虎魚(L. dormitoris)」、「長竿蝦虎魚(L. elongatus)」、「大竿蝦虎魚(L. grandis)」、「狛犬竿蝦虎魚(L. koma;鱗竿蝦虎魚)」、「馬特爾氏竿蝦虎魚(L. martellii;馬氏竿蝦虎魚)」、「蒼白竿蝦虎魚(L. pallidus;淺色竿蝦虎魚)」、「小竿蝦虎魚(L. parvulus)」、「平頭竿蝦虎魚(L. platycephalus)」、「西海竿蝦虎魚(L. saikaiensis)」。「斑點竿蝦虎魚」廣泛分佈亞洲中國沿岸及台灣,北至朝鮮半島及俄羅斯。香港沿岸河口均有分佈。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斑點竿蝦虎魚」屬小型魚類,產量多,內地見於華南各大江河口,非經濟魚類。沿岸地區居民與其他「蝦虎魚類」混稱為「林哥魚」。性格基本温順,水質要求不高,但肉食性,在狹窄環境有明顯的同類相殘傾向,適合中型以上魚缸以鹹淡水飼養。野外觀察宜於春至秋季,全日於沿岸河口鹹淡水可見踪影。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斑點竿蝦虎魚(L. guttatus)」是香港的野生物種,屬雙向洄游的河口底棲魚類,孵化後的仔魚降河於內灣發育,在沿海水域具有高度的擴散力,隨海流至沿岸各大小河口,因此分佈非常廣泛,是香港及華南河口代表性小型「蝦虎魚類」之一。隨著香港平原低地河川下游及沿岸發展,引致本港多個河川下游及河口的天然結構遭受破壞(如:水泥化的河岸及河床),加上未經處理之民用及工業廢水在河道直接排放污染,使河口河床原有微型動植物大量死亡,有毒污染物質更大量積聚,生態失衡,惡臭薰天,在過去二十年裡,野生個體記錄顯著減少,雖有個別河口有河道改善工程,但因排污仍然持續,大大威脇幼魚的存活,情況危在旦夕。希望香港政府與市民合力防止水源和河道的污染與破壞,愛護全港各河川,讓河口生態環境得以恢復與續存。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