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霍蘭氏阿龜鰩
英語 Yellow-spotted skate
拉丁語 Okamejei hollandi  (Jordan & Richardson, 1909)
俗名 漢語 何氏鰩、何氏老板鯆、沙鯆
英語 Yellow-spotted skate, Holland skate

  「每周一魚」由九月十七日起,由星期日的「科學版」改為星期五的「通識新世代」刊載(欲閱前文可到「大公網」下載,或參閱本會「每周一魚」目錄)。今期是第六十八周,「香港魚類學會」繼續給讀者精彩介紹從未被完好整理的香港海域棲息的「軟骨魚類 (Chondrichthiomorphi)」(鯊鰩類),是次所介紹的物種「霍蘭氏阿龜鰩(Okamejei hollandi ;何氏鰩)」,隸屬「鰩形目(Rajiformes)」下「鰩科(Rajidae)」的「鰩亞科(Rajidae)」,為一群原始的中小至大型魚類,分佈熱帶至兩極的陸棚淺海至深海,少進入鹹淡水棲息。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霍蘭氏阿龜鰩(Okamejei hollandi)」,是在1909年,由美國魚類學家喬丹(David Starr Jordan,1851-1931)與理查森(Robert Earl Richardson,1877-1935),在「卡內基博物館研究報告(Memoirs of the Carnegie Museum)」第四卷第四期上的論文「台灣魚類目錄(A Catalog of the Fishes of Formosa)」中,根據採自台灣高雄的個體,以「霍蘭氏鰩(Raja hollandi)」之學名首次被記載,亦為中國最早記錄。
  「霍蘭氏阿龜鰩」學名的由源,屬名「Okamejei」是兩個日語「okame」及「jei」的拉丁語化拼合,意思是「阿龜」(面頰肥胖突出的女性,又稱「阿多福;發音:otafuku」)的「鰩;發音:ei」,而種名「hollandi」為紀念當時任職「卡內基博物館」館長「霍蘭(William Jacob Holland,1848-1932)」的拉丁語化姓氏。
  廣東海域的首次記錄,是1960年中國著名魚類學家朱元鼎教授(Chu Yuan Ting,1896-1986)所著「中國軟骨魚類志」。其後,台灣著名魚類學家沈世傑教授(Shih Chieh Shen,1928-)於1964年「臺灣省立博物館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Taiwan Museum)」第17卷第3-4期上的報告「香港魚類目錄(A list of fishes from Hong Kong)」中,R. hollandi為香港的最早記錄。
  「阿龜鰩屬(Okamejei)」初為「鰩屬(Raja)」的亞屬,1958年由日本魚類學家石山禮藏博士(Reizo Ishiyama,1912-2008),在「農林省水産講習所研究報告(Journal of the Shimonoseki College of Fisheries)」第7卷第2-3期上的論文「日本沿海鰩類研究(Studies on the rajid fishes (Rajidae) found in the waters around Japan)」中,以美國博物及魚類學家蓋曼(Samuel Garman,1843-1927)1885年發表的「褐鰩(R. fusca = O. kenojei;斑阿龜鰩)」 作模式種而建立。
  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有O. hollandiR. hollandi,無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

生活習性(Habits)

  「霍蘭氏阿龜鰩」是「鰩科(Rajidae)」的小型魚類,屬多年生,獨居、夜行、肉食性(carnivorous)及屍食性的(necrovorous)的海水魚類,棲於沿岸淺水海灣至近河口,一般不入鹹淡水,成魚體一般長約半米,最大可長近一米左右。幼魚與成體為底棲生物,以蝦蟹等甲殼類及貝類等底棲動物(benthos)為食。身體縱扁呈碟形,吻稍向前尖突,腹面有小刺,口下位,長於頭腹面,眼小而稍上突,眼後方具噴水孔約為眼徑一半,鰓裂開孔於體盤下腹面。胸鰭前後向橫平展前達吻側中部,形成體盤,腹鰭長於身體後方近尾基,前部趾狀延突,背鰭兩個,長於尾部,第一背鰭位於體後方四分三,第二背鰭位緊相隔約一背鰭距離之後方,尾鰭幼時具上下葉,成體下葉幾乎消失,尾長度約體長的一半,尾上長有二至五行結刺。體背黄褐至赤褐色,密佈暗褐小斑點,近肩部常具一大暗圓斑,胸鰭後角近腹鰭處具睛狀斑,腹面灰褐色,散布圓圍黏液孔的細斑。全身裸露無鱗,背部眶上、噴水孔、中脊、尾上均具一至數行的結刺,數目隨成長增加,因性別而分化。無鬚,側線管系統發達,幾乎貫通於全身皮下,腹面電感受器感知獵物。兩性異型明顯,雄性於腹鰭具一對棒型的交接器,體型較瘦薄,尾結刺二至三行,背面具小刺,雌性無交接器,身型較豐厚,尾結刺五行,背面光滑無小刺。主要在早春一至四月繁殖,卵生(oviparous),入夏由卵囊孵出仔鰩,在沿岸發育,約三至四年成熟。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霍蘭氏阿龜鰩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阿龜鰩屬(Okamejei)」全球約有十二種,分佈南北半球的熱帶、亞熱帶至温帶沿海。中國共有六種,除本種,還包括「斑阿龜鰩(O. kenojei;斑鰩)」、「伯澤曼氏阿龜鰩(O. boesemani;鮑氏鰩)」、「米爾德沃特阿龜鰩(O. meerdervoortii;麥氏鰩)」、「孔阿龜鰩(O. porosa;孔鰩)」、「尖棘阿龜鰩(O. acutispina;尖棘鰩)」。「霍蘭氏阿龜鰩」分佈於西太平洋日本南部、中國沿海至中印半島的越南。香港廣泛分佈西至南部海域,在東部沙泥質沿岸亦有棲息。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霍蘭氏阿龜鰩」產量多,內地見於沿岸淺海,分佈華東至華南沿岸,經濟魚類中可謂「鯆魚」的代表種之一。香港及廣東的沿海居民與漁民「蜑家」,將本種及近緣種混稱作「沙鯆」。性格溫順,晝間休蔔水底,黄昏至夜間活躍,攝食水底生物,體型較小,可作水族箱飼養對象。野外觀察宜於夏秋季,沿岸淺海內灣及沙泥質海床即可見踪影,不主動攻擊,尾部雖無毒刺,但長有數行銳棘,背部及胸鰭表面滿佈細棘,觀察者不宜以赤手嘗試觸摸,免被刺傷。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霍蘭氏阿龜鰩」屬華南沿岸水域的野生物種,為沿岸海水魚類,偶而進入近河口鹹淡水,成魚最大者達約一米。在香港的魚類生態組成中,屬沿岸底層魚類,以頭表的電感受器捕食底棲動物,也攝食生物遺骸,清理海床腐肉。本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Red List)」上,未被列入任何類別,現狀仍未被詳細調查,但過去二十年過度捕撈及對棲地海床之破壞,數量顯著下降,香港沿海及珠江河口亦是重要育幼場,孵出的幼魚在本地發育,政府若能有效實施禁止「拖網捕撈」,做好各類海床環境的保育工作,絕對有助本港海洋生態提早恢復昔日生機。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