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 ||
---|---|---|
學名 | 漢語 | 日本單鰭電鰩 |
英語 | Japanese sleeper ray | |
拉丁語 | Narke Japonica (Temmick & Schlegel, 1850) | |
俗名 | 漢語 | 日本單鰭電鰩、白斑單鰭電鰩、日本電鱝、雷魚、震手鯆、電鯆 |
英語 | Japanese sleeper ray, Electric numb ray, Electric ray, Japanese electric ray, Japanese spotted torpedo |
第六十三周的「每周一魚」,是僅佔現生魚類少數成員的「軟骨魚類 (Chondrichthiomorphi)」之「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中,屬於「板鰓亞綱(Elasmobranchii)」「鯊鰩亞綱(Euselachii)」「真骨部(Neoselachii)」「鯆亞部(Batoidea;鰩亞部)」的「電鰩目(Torpediniformes)」下「雙鰭電鰩科(Narcinidae)」,為一群原始的小型魚類,大部份居陸棚頂部以淺的沿岸海水,絕少進入鹹淡水棲息。分為「雙鰭電鰩亞科(Narcininae)」及「單鰭電鰩亞科(Narkinae)」兩個亞科,各有「深海電鰩屬(Benthobatis)」、「盤臀電鰩屬(Discopyge)」、「雙鰭電鰩屬(Narchine)」,以及「堅皮單鰭電鰩屬(Crassinarke)」、「電鰩屬(Heteronarce)」、「單鰭電鰩屬(Narke)」、「缺鰭電鰩屬(Temera)」、「盲電鰩屬(Typhlonarke)」共九屬。成員廣佈南北半球熱帶至暖温帶海域,現存約37種。今週所介紹的物種,是「日本單鰭電鰩(Narke japonica)」。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日本單鰭電鰩(Narke japonica)」,是在1850年,由荷蘭動物學家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1778-1858)與德國鳥類學家施萊格爾(Hermann Schlegel,1804-1884),在德國植物學家西博爾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1796-1866)在日本主編的《日本之動物相》(Fauna Japonica)的魚類分冊中,根據採自日本的標本,以「日本閃電電鰩(Torpedo (Astrape) japonica)」之學名首次記載。
「日本單鰭電鰩」學名的由源,屬名「Narke」是希臘語「narkē」及併合,意思是「麻木」、「麻痺」或「昏迷」,而種名「japaonica」是地名日本「japan」的古稱「japon」拉丁語化名。
香港最早記錄,確認於著者 1980年代於香港東西部海域考察,以及2005年「有毒、藥用及危險魚類圖鑑」中於1989年長洲魚市場獲得之標本個體。
有關「單鰭電鰩屬(Narke)」的建立,是在1826年,由德國博物學家考普(Johann Jakob Kaup,1803-1873),在「哥達城最新物理與自然歷史雜誌(Isis von Oken)」第十九卷第一期的一文「兩棲類學及魚類學的稿件(Beiträge zu Amphibiologie und Ichthiyologie)」中,以1789年由歐洲瑞典植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與德國博物、植物與昆蟲學家格梅林(Johann Friedrich Gmelin,1748–1804)所著「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第13版中,採自南非的「開普鰩(Raja capensis)」,作模式種(type species)而建立。
本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Narke japonica、Torpedo japonica,暫無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魟鰩類」於中國古代文獻已在「貝內特氏魟(D. bennettii;黃魟)」文中述及,本文從略。
生活習性(Habits)
「日本單鰭電鰩」是「雙鰭電鰩科(Narcinidae)」的小型魚類,屬多年生,獨居、肉食性(carnivorous)及屍食性的(necrovorous)的海水魚類,於沿岸淺海域至陸棚斜坡(continental slope)頂部生活,偶然進入鹹淡水,成魚體長一般約半米多,最大約二十厘米,在「電鰩類」中屬小型種。幼魚與成體為底棲生物,攝食甲殼類、貝類及環節類等各種底棲動物。身體縱扁,體盤肥厚近乎圓形(電鰩特徵),口細小而平橫,長於體盤下腹面,能突伸出,上唇窄而不外露,分為中央及左右三葉,下唇連續不分葉,具平扁細小牙齒,上下頜各十四行,被前鼻瓣掩蓋而不外露。眼小,稍突,眼後方噴水孔略大於眼徑,鰓裂小,開孔於體盤下腹面。胸鰭前伸達到鼻囊前緣,向橫平展成軟而厚的體盤,腹鰭狹長而後端圓鈍,起點緊貼胸鰭終點,背鰭一個(單鰭電鰩特徵),位於體後方3/4處,尾平扁向後漸細,無尾刺,尾鰭上葉長下葉短呈斜圓型。體背褐、灰褐或淺黃褐色,常具不規則暗色斑,發電器或具一白斑,腹底乳白色。幼魚與成魚全身表面裸露無結刺。無鬚,側線管貫通皮下,頭腹面電感受器感知獵物。頭部兩側具備源自鰓肌的大型發電器官,受威脇即能發放約五十伏特的電流(電鰩特徵),作捕獵及嚇退敵害之用。兩性異型明顯,雄性腹鰭具一對棒型交接器,體較小,雌性無交接器,身較豐厚。卵胎生,受精卵於雌體內孵化,每胎約五尾幼魚,於淺海發育。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日本單鰭電鰩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單鰭電鰩屬(Narke)」全球有三種,廣泛分佈南北半球的熱帶、亞熱帶至温帶沿岸淺海,除了本種,還有「開普單鰭電鰩(N. capensis;南非單鰭電鰩)」與「雙翅單鰭電鰩(N. dipterygia)」。「日本單鰭電鰩」分佈於西太平洋,北至朝鮮半島,東至日本,西及南至南海中國沿海。香港主要分佈於沙或沙石底質海域,著者於考察發現大嶼山北部近珠江河口鹹淡水亦有少數棲息。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日本單鰭電鰩」在內地見於沿岸淺海,主要分佈華東及華南沿岸,產量不多,一般不食用,不屬經濟魚類。在包括廣東華南沿海一帶捕魚為生的水上民族「蜑家」,將牠們統稱為「震手鯆」,在日本則稱「痺鱝(Shibire-ei)」,兩者均生動反映了「電鰩類」放電使人觸電的特性。日間葡蔔水底,黄昏夜間變得活躍,主要攝食水底生物,因體型小性格溫順,在水族較適宜單獨飼養。野外觀察宜於夏秋,沿岸淺海有機會在海底發現休睡個體,因不太活躍,可供近距觀賞,雖無殺傷力,但切記不要試圖赤手觸摸,免被電擊。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日本單鰭電鰩」屬華南沿岸淺海的野生物種,成魚最大者達約二十厘米,在魚類相生態組成中,屬沿岸底層廣鹽性魚類,偶然進入河口鹹淡水域但不入淡水,本港沿岸沙質淺海均棲息。以頭表的電感受器準確探捕底棲動物,也進食遺骸。在香港,孵出的幼魚於沿海發育,大部份海床均屬育幼場,雖然本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紅色名錄(Red List)」(簡稱:IUCN Red List)上未被評估,但在過去二十年漁獲記錄上有顯著下降的趨勢,情況並不樂觀,這與各類漁船拖網捕殺,嚴重破壞海床生態系,將幼魚發育環境劣化等有直接關係,希望密切觀測其數量變化,加強保護,以免「日本單鰭電鰩」這種弱小可愛的「鯆魚」在本港瀕危或絕迹。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