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斑鱧
英語 Blotched snakehead
拉丁語 Channa maculates  (Lacepède, 1801)
俗名 漢語 斑鱧、鱧
英語 Blotched snakehead, Snakehead
  第三十七周的「每周一魚」,是海水魚中擁有最大成員的類群「鱸系(Percomorpha)」之中,屬於「鱸形目(Perciformes)」的「鱧亞目(Channoidei)」下「鱧科(Channidae)」,為一群淡水的大至小型魚類。成員廣佈於熱帶及亞熱帶,主要在亞洲大陸,西至非洲、印度,東至日本,北至中國北部及朝鮮半島,南至印尼,包括2屬約30種。今周所介紹的物種,是隸屬「鱧屬(Channa)」的「斑鱧(Channa maculates)」。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斑鱧(Channa maculates)」是在1801年,由歐洲法國博物學家拉塞佩德(Bernard Germain Étienne de la Ville, Comte de Lacepède,1756-1825),在「魚類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 des poissons)」第3卷中,根據未記採集地(可能採自印度)的標本,以「斑烏塘鱧(Bostrychus maculates)」的學名首次被記載。
  香港有關「斑鱧」的最早文獻,見於美國地衣學及魚類學家赫爾(Albert William Christian Theodore Herre,1868-1962)在1934年於《香港博物學者》雜誌(Hong Kong Naturalist)增刊第3卷中《一九三一年十月至十二月採集的香港魚類》(Hong Kong fishes collected in October – December, 1931)一文中,以「斑蛇頭魚(Ophicephalus maculates)」之名記載,為首個紀錄。
  「鱧屬(Channa)」由於種類不多,廣泛分布中東至東南亞,形態及生活習性獨特,每當在各地發現新種,經常給予學者建立新屬的想法。「鱧屬」自1777年被建立後不到70年,總共出現了6個異名,包括1793年德國博物學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所訂的「蛇頭魚屬(Ophicephalus)」【註:即現今英語名Snakehead的詞源】、1801年拉塞佩德(Lacepède)的「似捲魚屬(Bostrychoides)」、1813年德國博物學家菲舍爾(Johann Gotthelf Fischer von Waldheim,1771-1853)的「裸子魚屬(Psiloides)」、1815年美國博物學家菲舍爾(Constantine Samuel Rafinesque-Schmaltz,1783-1840)的「鰭眼魚屬(Pterops)」、以及1849年荷蘭博物學家布勒克爾(Pieter Bleeker,1819-1878)的「似睡魚屬(Philypnoides)」等。
  本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 Bostrychus maculatesChanna maculataOphicephalus maculates,未有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
  「斑鱧」產量多,具中大體型,自古具經濟價值,中國古代文獻有關【鱧】的記述,已於上期提及,在此補入較近代之記載。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96)對【鱧】有詳細記載,漢語正稱命名源及俗名:「蠡魚(本經),黑鱧(圖經),玄鱧(埤雅),烏鱧(綱目),鮦魚(本經),文魚,鱧首有七星,夜朝北斗,有自然之禮,故曰之鱧,又與蛇通,氣色黑,北方之魚也,故有玄黑諸名,俗呼火柴頭魚,即此也,其小者名鮦魚。」生態、分布及形態:「生九江池澤(別錄)……處處有之,言是公蠣蛇所化,然亦有相生者,性至難死(弘景)……形長體圓,頭尾相等,細鱗,玄色有斑點,花紋頗類蝮蛇,有舌有齒有肚,背腹有鬣連尾,尾無歧,形狀可憎,氣息腥惡……」;清朝陳廷敬等編撰的《康熙字典》(1716)也有較簡潔的記述。

生活習性(Habits)

  「斑鱧」是「鱧科(Channidae)」的中小型魚類,多年生,獨居、晝行、肉食性的原生淡水魚類,成魚及幼魚均屬近水表之自由游泳動物(nekton),主要攝昆蟲、大小魚類、兩棲類以及牠們的遺骸。約兩年達成熟,最大者體長平均約60至80厘米。身體延長圓筒型,尾部向末漸側扁,口端位(mouth terminal),上下頜具細齒,下頜內緣齒較粗壯,腭骨及口腔內上部中央之犁骨亦具犬齒,尾鰭圓型。體表底色淺灰綠至欖綠色,頭背部自眼間往後具「│〈〈」(如縱向書寫漢數字「一八八」)黑斑,而體側由眼後及後下緣向尾有二行不規則黑色斑塊。無鬚,側線完整,約在臀鰭起點上方下彎或斷裂。在鰓內部上方具有補助呼吸器官,稱鰓上器(suprabranchial organ)或迷路器(labyrinthiform organ),能納入空氣進行呼吸,在缺氧的滯水裡亦能生存。兩性異型與婚姻色不明顯,雄性頭略大圓鈍,底色較濃暗,背、臀末端及尾鰭上下兩末端稍尖長,雌性頭小略尖,腹部脹白。繁殖期初至盛夏,少於1米淺水處集水草之莖葉作圓盤形浮巢,雌雄在仔魚孵化後均守巢,受驚則將整個巢、卵與仔魚搬離原地。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斑鱧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鱧屬(Channa)」的分布及種類已於上兩期提及,在此從略。在香港, 「斑鱧」分布於各大小河溪山腳中下游至低地鄰近濕地池沼。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斑鱧」成長快,產量多,不但是常見於華南各大小江河湖泊的食用經濟魚類,也是自古漢方入藥的重要藥用魚類,古時與產於長江及以北地區的「烏鱧(Channa argus)」被混稱為【鱧】。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1596)對【鱧】的効用及處方均有詳細記載:「療五痔,治濕痹,面目浮腫,下大水(本經),合小豆白煮,療腫滿甚効(弘景)。下大小便壅塞氣,作鱠與腳氣風氣人食良(孟詵)。主妊娠有水氣(蘇頌)……鱧魚一斤,重者煮汁,和冬瓜葱白作羮食……」亦明記入魚體入藥部分:「腸及肝,主治冷敗瘡中生蟲… 膽,主治喉痹將死者……」隨着《本草綱目》在東方的傳揚,包括【鱧】的多種藥用魚類在不同地區被人得到了認識。「斑鱧」肉食性,除飢餓時攝食小魚或蛙外,性格基本溫順、好奇且聰明,對水質要求低,易於飼養,約四年達半米,在池水中可親手餵飼,亦能熟至撫摸頭背玩耍,唯游躍力強,容易受驚躍水,適合較多水草的池中放養。晝日朝暮出沒,穩棲水生植物間,不易發現,須耐心觀察。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斑鱧」原應屬香港平原低地的野生物種,但因食用,經常自內地引入魚種在新界各地魚塘養殖,相信原產本土的天然群落早與華南引入個體混交,不復存在。據作者過去二十年的調查資料,「斑鱧」與「亞洲鱧(月鱧)」有明顯的差異,在本港的分布集中於西部,在東部吐露港水系非常稀有,分佈狀況不但顯示牠嗜低地較緩流或靜止大型水環境的性質,而且相當直接地反映出與魚塘及其引入魚類等的關係。日本分別在1906及1916年,首次由台灣引入大阪,現已擴散到本州東及南部各地,有成為威脅土著魚類的害魚,不足十年前於美國也有類似的報道,以「蛇頭魚(Snakehead)」的稱號,與「烏鱧」等惡名遠播。話雖如此,「鱧類」魚類在生態系統物種組成中屬位於之食物鏈頂層的「高次消費者」,同時擁有「肉食」及「屍食」的習性,能有效清理各類動物遺骸,同時有助從對象獵物的群落中除去病弱個體,防止水質惡化,抑制疾病傳播。昔日「斑鱧」在元朗錦田廣泛分布,但現已日漸稀少,魚塘之消失、土地開發及污染等均是主因,希望政府與市民合力保育低地環境,恢復河溪生機。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