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游刀海鰱
英語 Tenpounder
拉丁語 Elops machnata  (Forsskål, 1775)
俗名 漢語 海鰱、大眼海鰱、肉午、誤連金、藍曹、竹魚、瀾糟、四坡
英語 Chinese ten-pounder, Tenpounder
  第四十三周的「每周一魚」,是佔眾多現生魚類絕大部份成員的「真口類(Teleostomi)」之「輻鰭綱(Actinopterygii)」中,屬於「新鰭亞綱(Neopterygii)」的「真骨部(Teleostei)」的「海鰱目(Elopiformes)」下「海鰱科(Elopidae)」,為一群非常古老的中型海洋洄游(oceanodromous)、鹹淡水及淡水魚類。成員廣佈熱帶至亞熱帶沿岸海域,現僅存1屬約6種。今週所介紹的物種,是「游刀海鰱(Elops machnata)」。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游刀海鰱(Elops machnata;大眼海鰱)」,是1775年瑞典博物學家福斯科爾(Peter Forsskål,1732-1763),在(Descriptiones animalium, avium, amphibiorum, piscium, insectorum, vermium)裡,根據採自中東紅海的標本,以「游刀似銀魚(Argentina machnata)」之學名發表的,為首次描述。
  「海鰱」學名的由源,屬名「Elops」源於希臘語「elopselopos」之拉丁語「elop」,為「沉默/沉默者」的意思,種名是希臘語「machē」、「machētēs」或「machaira」的拉丁語「mach」或「machaer」,與拉丁語「nato」併合而成,是「游泳」的「戰士」、「軍刀」或「短刀」的意思。
  中國「游刀海鰱」的最早文獻,見於1803年歐洲法國博物學家拉塞佩德(Bernard Germain Étienne de la Ville, Comte de Lacepède,1756-1825),在「魚類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 des poissons)」第5卷中,根據中國畫,以「中國狗母魚(Synodus chinensis)」的學名首次被記載。其後,1868年英國動物學家京特(Albert Charles Lewis Gotthilf Günther,1830-1914),在大英博物館藏魚類目錄(Catalogue of the fishes in the British Musem)的第VII卷中的「龍海鰱(Elops saurus;海鰱)」,以及1846年蘇格蘭海軍外科醫生及博物學家理查森(John Richardson,1787-1865)在「大英科學促進協會報告(Report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中《中國與日本海的魚類學報告》(Report on the Ichthyology of the Seas of China and Japan)一文所記「微紫海鰱(Elops purpurascens)」等,均為本種同物異名。著者在1980年代末,根據漁民描述,曾於香港西部海域亦有多次記錄。
  「海鰱屬(Elops)」,是在1766年,由歐洲瑞典植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第12版中,根據他採自北美洲卡羅來納,於同著上發表的「蜥海鰱(Elops saurus;海鰱)」作模式種(type species)而建立。包括本屬的「海鰱目(Elopiformes)」魚類還存有許多未被研究的部份,物種數目仍在增加。
  本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Argentina machinataElops machinata,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有E. capensisE.indicusE. purpurascensSynodus chinensis
  「游刀海鰱」產量不多,但因體型較大,具一定經濟價值。中國古文獻中記載,仍有待整理。

生活習性(Habits)

  「游刀海鰱」是「海鰱科(Elopidae)」的大型魚類,屬多年生,群居、晝行、肉食性的洄游(amphidromous)、海水、鹹淡水及淡水魚類,棲於沿岸海灣與河口。幼魚形態與成魚相異,經過變態而成長,為自由游泳生物(nekton),攝食小型水生生物如甲殼類及魚類等。成魚身體呈延長梭形,口端位(mouth teminal),斜裂而大,上下頜等長,尾鰭深叉(deeply-forked)。體表白或灰白,被銀色小圓鱗,背部略帶藍灰光澤。無鬚, 眼具脂眼臉(adipose lid),有側線,由鰓裂上方末端稍斜下,未達胸鰭末上方直走體側中線至尾柄中央。兩性異型不明顯。繁殖期約於夏秋間,幼魚進入河口鹹淡水及淡水域。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游刀海鰱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海鰱屬(Elops)」分佈於南北兩半球,熱帶至亞熱帶的沿海及河口。全球約有6個種,有「近海鰱(Elops affinis;太平洋海鰱)」、「蜥海鰱(Elops hawaiensis;海鰱)」、「蜥海鰱(Elops lacerta;西非海鰱)」、「龍海鰱(Elops saurus;海鰱)」、「塞內加爾海鰱(Elops senegalensis)」、「史密斯氏海鰱(Elops smithi)」,中國僅有本種1種。在香港,「游刀海鰱」主要分佈於西部近珠江河口后海灣沿岸及河口。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游刀海鰱」天然產量不多,骨多但因肉質鮮美而富營養,在經濟魚類中也佔有地位,內地見於華南沿海及各江河口,香港現在食用的捕撈自本地近海及西部珠江河口區,包括中國,在印度、斯里蘭卡、以及美國,均屬於重要鹹淡水養殖魚類。
  性格溫順,但因成長快,游泳範圍大,成魚體長約1米,需以大型魚池飼養。在野外,棲息於西部近珠江河口混濁水域的不易發現,有時在西南大嶼山南部沿岸較清澈水域,偶可觀察到數十尾的魚群,陽光下閃爍的銀影,耀眼奪目。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游刀海鰱」是香港的野生物種,幼魚為河溪下游及河口的代表性物種之一,成魚最大者可達1米,重約10公斤。香港的魚類相組成中,屬沿岸的中上層魚類,主食小型動物及其遺骸。幼魚對污染非常敏感,能清楚反映水污染, 是河口及下游的指標物種(indicator species)。與「中華鱘」一樣,過去數十年因河口水污染的嚴重化使野生個體在后海灣各河溪絕迹,深圳河口及下游原為棲地,若工業及生活廢水污染處理得當,珠江河口個體群將有望在本港西部各河口恢復棲息,這有賴於政府與市民對河口保育的意識及努力。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