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魚」今期是第八十一周,一直以來「香港魚類學會」給讀者介紹香港棲息的各種野生淡水、鹹淡水及海水魚類己達七十多種。是次為「每周一魚」制作概念與簡歷的第五輯,介紹「地理分佈(Geographic distribution)」,內容概述物種在世界各地分佈有關研究的故事(欲閱前文可參閱本會「每周一魚」目錄)。

華萊斯1876年 – 動物地理分區及亞區

  上期述及物種「形態與習性」,今期向讀者介紹物種在世界各地的「地理分佈」。
  魚類有五億年以上的進化歷史,在這漫長的適應繁衍過程裡,牠們的後裔已滲入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水環境,無論由內陸河川及湖沼的淡水至沿岸到外洋的海水,從海拔三千米高山到水深一萬米的海溝,也可發現魚類的踪影。上期提到,根據「棲地」,魚類可被分為「海水魚類(marine fish)」、「鹹淡水魚類(brackish water fish)」、「淡水魚類(fresh water fish)」、以及穿梭不同水域生活的「洄游魚類(diadromous fish)」四大基本類別。由於一切生命起源於海洋,根據地質及各地出土的化石研究,現代生物學界相信,最古的魚類祖先是「海水魚類」,而棲息於河湖的「淡水魚類」則源於「海水魚類」,則被認為是早期「海水魚類」由海洋遷居內陸淡水的進化產物。

地理分佈(Geographic distribution)

  研究生物地理分佈的科學,稱為「生物地理學(biogeography)」,是研究生物的地理分佈格局及其形成機制的學問,故名思義,為「生物學(biology)」與「地理學(geography)」的交叉科學,其中「動物地理學(zoogeography)」裡研究「魚類(Pisces)」地理分佈的科學,稱為「魚類地理學(ichthyogeography)」。為要清楚知道各類生物在世界各地的分佈,更有效保護與運用生物資源,生物地理學的研究也成為現今不容忽視的重要基礎科學之一。

  現時地球表面除了南北極的冰天雪地,清楚的分為海洋與陸地兩部分,即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七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南極洲),然而由於地幔(mantle)岩漿活動,令具有「板塊構造」的地殼處於動態,因此數億年前的海陸組成樣貌不但與今天截然不同,各海洋與陸地也各自擁有其獨特的歷史,所分佈的生物種類及組成也各不相同。
  人類從遠古便進行狩獵漁獵,在地球各處棲居與遷移,在許多古籍可得知,可遡到神話傳說時代,已經有對各地的奇珍異獸作記載,中國古代地理誌《山海經》(”Bible of the Mountain and Sea”)就是好例子,雖然書中各類生物描述過於簡單,難以對照現今動植物的物種,或甚至有些是屬於人們迷信有關的想像出虛構來的,但這些書中以哪個地方有什麼生物的記述方式,明顯已經是「生物地理學」的雛型。

  在西方,雖然有說古希臘哲學及博物學家亞理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的《動物誌》(”Historia Animalium”)是動物學研究的始祖,但真正「生物地理學」的系統研究,卻由十六世紀文藝復興(Renaissance)以後,才以「博物學(Natural History)」的一門分支而逐漸形成。當時「動物地理學」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於大型或量多而顯眼,與人類生活有較密切關係的種類,並且以劃分各世界動物分佈區域為主要研究課題。最早的研究,是十八世紀歐洲 Brunswick 公國的數學及物理學教授齊默爾曼(Eberhard August Wilhelm von Zimmermann,1743-1815)在1777年有關哺乳類分佈統計的研究「(Specimen zoologiae geographicae, quadrupedum domicilia et migrationes sistens.)」,繼而有丹麥昆蟲學家法布理修斯(Johan Christian Fabricius,1745-1808)在1778年發表的「昆蟲」的八個世界分區等。
  在衆多研究成果中,對後世影響顯著的經典之作,有英國律師及動物學家斯克萊特(Philip Lutley Sclater,1829-1913)於1857年在林奈動物學會學報上發表《有關鳥綱成員的總體地理分佈》(”On the gener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members of the class Aves”)中所訂「鳥類」的六個世界分區,包括【1】「古北區(Palæarctic Region; Regio Palæarctica)」、【2】「埃塞俄比亞區 或 古熱帶區(Æthiopian or Western Palæeotropical Region; Regio Æthiopica)」、【3】「印度 或 中古熱帶區(Indian or Middle Palæotropical Region; Regio Indica)」、【4】「澳洲 或 西古熱帶區(Australian or Western Palæotropical Region; Regio Australiana)」、【5】「新北區 或 北美洲區(Nearctic or North-American Region; Regio Nearctica)」、【6】「新熱帶區 或 南美洲區(Neotropical or South-American Region; Regio Neotropica)」,劃出了陸地東西南北向的生物地理主要分區名稱。


(Composed by: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著者根據華萊斯修改製作之原圖 – 動物地理分區


華萊斯1876年 – 東洋區「婆羅洲」之動物相

  現代動物地理分佈區劃的奠基人,是英國博物學家,探險家,地理學及生物學家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1913)於1876年的專著「動物的地理分佈(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Animals)」中發表的修訂版本,由於他親自往南美亞馬遜河(Rio Amazonas)及馬來諸島(Malay Archipelago)考察,分別與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不約而同地發現「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他對物種加入了「進化(evolution)」的概念,創立了以物種的起源、興盛至衰亡作為前提的,具進化論色彩的生物地理學,與昔日以及斯克萊特(Sclater)的,以物種不變,將物種的起源地假設在多個不同地域的概念有了根本上的分別。華萊斯這個動物地理分區,日後亦成為生物學家討論陸地動植物,以及淡水魚類地理分佈的重要基礎。

<下期待續>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