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 ||
---|---|---|
學名 | 漢語 | 齊格氏魟 |
英語 | Pale-edged stingray | |
拉丁語 | Dasyatis zugei (Müller & Henle, 1841) | |
俗名 | 漢語 | 尖嘴魟、尖嘴土魟 |
英語 | Pale-edged stingray, Sharpnose stingray |
第五十七周的「每周一魚」,是僅佔現生魚類少數成員的「軟骨魚類(Chondrichthiomorphi)」之「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中,屬於「板鰓亞綱(Elasmobranchii)」「鯊鰩亞綱(Euselachii)」「真骨部(Neoselachii)」「鯆亞部(Batoidea;鰩亞部)」的「鰩形目(Rajiformes)」下「鱝亞目(Myliobatoidei)」「魟超科(Dasyatoidea)」的「魟科(Dasyatidae = Trygonidae)」,為一群原始的中大型魚類,大部分居沿岸海水、鹹淡水及淡水,亦有少數種類可進入淡水棲息,但是否屬有規律地往來鹹淡水與淡水間的洄游(diadromous)魚類仍存疑。現存有「魟屬(Dasyatis)」、「窄尾魟屬(Himantura)」、「馬卡魟屬(Makararaja;馬魟屬)」、「新魟屬(Neotrygon)」、「蘿蔔魟屬(Pastinachus)」、「翼魟屬(Pteroplatytrygon)」、「條尾魟屬(Taeniura)」及「沙粒魟屬(Urogymnus)」8個屬。成員廣布南北半球熱帶至溫帶暖海,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及地中海,現存約68種。今周所介紹的物種,是「齊格氏魟(Dasyatis zugei)」。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齊格氏魟(Dasyatis zugei;尖嘴魟)」,是在1841年,由德國魚類學家及生理學教授米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1801-1858)與德國醫生、病理學家及解剖學家亨勒(Friedrich Gustav Jakob Henle,1809-1885),在「Systematische Beschreibung der Plagiostomen」中,根據採自日本、中國澳門(Macau)及印度本地治里(Pondichery)的個體,以「齊格氏魟(Trygon zugei)」之學名首次被記載。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圖:齊格氏魟的生境
「齊格氏魟」學名的由源,屬名「Dasyatis」是希臘語「dasys」的拉丁語「dasy」及希臘語「atis = batis」的拉丁語「batis」的併合,意思是「多毛」的「鰩」,而種名「zugei」則是德國姓氏「Züge」的拉丁語化名。
香港鄰近海域「齊格氏魟」的最早記錄,是1841年採於澳門的個體。然而,真正採自香港的記錄,卻是1907年兩位美國魚類學家喬丹(David Starr Jordan,1851-1931)與西爾(Alvin Seale),在《達文波特科學院》(Proceedings of the Davenport Academy of Sciences) 第10卷上的報告「威廉芬奇上尉採於香港的魚類的名錄,附五種新種的描述(List of fishes collected at Hong Kong by Captain William Finch, with description of five new species)」中所記採自香港的「齊格氏魟(Dasyatis zugei)」。著者1990年代於香港西部海域的考察中,也清晰確認到本種的存在。
有關「魟屬(Dasyatis)」的建立,已在三周前「赤魟(Dasyatis akajei)」中述及,本文從略。本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Amphotistius zugei、Dasyatis zugei、Trygon zugei,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有Dasyatis cheni、Dasyatis crozieri。
「魟類」於中國古代文獻有關【魟】的記述,有【魟】【魚公】【魚折】【鯆】【魚逋】【魚孚】【鰩】等字, 已在兩周前「貝內特氏魟(Dasyatis bennettii;黃魟)」中述及,本文從略。
生活習性(Habits)
中型魚類,屬多年生,獨居、夜行、肉食性(carnivorous)及屍食性的(necrovorous)的海水-鹹淡水洄游(diadromous)魚類,棲於沿岸淺水海灣至河口,進入鹹淡水產卵,成魚體長一般0.5米,最大甚少達近1米。幼魚與成體為自由游泳生物,與其他「魟類」相若,攝食蝦蟹及魚類等各種底棲動物(benthos)。身體縱扁呈斜方形,吻尖而顯著向前突出,體盤左右前緣稍內凹,口下位,於口底及左右外側均無乳突(本種的主要特徵),眼小而微上突,眼後方具有與眼徑相若的噴水孔,鰓裂開孔於體盤下腹面。胸鰭前後向橫平展達吻端,形成體盤,腹鰭向橫尖展,鰭條前方長而後方短,長於身體後方近尾基,無尾鰭,僅有鞭狀細長的尾,長度約是體盤的1.5至2倍,尾有上下皮褶,尾上方長有1或2枚尾刺。體背赤褐或灰褐色,邊緣較淺色,腹面乳白,邊緣較灰褐。全身裸露無鱗,較大個體背部中線具排成一縱行的結刺數個。無鬚,側線管系統發達,幾乎貫通於全身皮下,頭部腹面布滿電感受器,用作感知獵物。兩性異型明顯,雄性於腹鰭具一對棒型的交接器,體型較瘦薄,雌性無交接器,身型較豐厚。據文獻記載,繁殖季節不一,在沿岸下游河口鹹淡水至淺海繁殖,卵胎生,交配後受精卵於雌性體內孵化,幼魚在吸收完卵黃後,母體會從子宮分泌含豐富脂肪及蛋白質的黏液間接提供營養,每次產1至4尾約10厘米的幼魚,於河口及沿岸發育。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圖:齊格氏魟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魟屬(Dasyatis)」全球約有40種,廣泛分布南北半球的熱帶、亞熱帶至溫帶的沿海及河口。「齊格氏魟」分布於西太平洋,北至朝鮮半島、日本,南至印尼,中部由中國沿海至泰國,向西達印度。香港主要分布於西部近珠江河口至大嶼山以南海域,在南至東部也有棲息。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齊格氏魟」產量少,內地見於沿岸淺海及河口,分布全國沿岸,混於常見廉價經濟魚類。華南地區將近緣種類混稱為「鯆魚」或「魔鬼魚」。性格非常溫順,平日單獨游動匍匐水底,黄昏至夜間活動,主要以水底生物為食。體型較小,可在家居的較大水族箱中飼養。野外觀察於夏秋少雨時期較佳,在沿岸淺海紅樹林能見牠們滑游水底。雖然身軀較小,但尾部也具毒刺,觀察者不宜大意過近或嘗試抓按,否則有被刺傷的危險。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齊格氏魟」屬華南沿岸水域的野生物種,在世界為沿岸海域至河口鹹淡水魚類,成魚最大者0.5米至不到1米。在香港的魚類相生態組成中,屬沿岸及河口的底層魚類。與其他近緣「魟類」一樣,以滿布頭表的電感受器感覺獵物肌肉所發出的微電流,準確探知位置而捕食。由於攝食生物遺骸,清理腐肉,在水底發揮着防止水質惡化的重要生態功能。「齊格氏魟」是廣鹽性(euryhaline)魚類,常進入河口鹹淡水域生活,但不會游入內陸淡水域。本港沿岸淺海及河口均有蹤影,幼魚常在水流較緩的沙泥底沿海發育,香港西部大部分海域均屬育幼場,本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紅色名錄(Red List)」(簡稱:IUCN Red List)上,被列作「保護現狀較低,但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有瀕危或滅絕危險」的「近危(Near Threatened)」類別,必須注視其數量變化,加強保護,以免「齊格氏魟」這種小型「魟類」在本港瀕危。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