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 ||
---|---|---|
學名 | 漢語 | 黑體塘鱧 |
英語 | Broadhead sleeper | |
拉丁語 | Eleotris melanosoma (Bleeker, 1852) | |
俗名 | 漢語 | 黑體塘鱧、黑塘鱧 |
英語 | Broadhead sleeper, Black gudgeon, Ebony gudgeon |
「每周一魚」今期是第七十二周,「香港魚類學會」繼續給讀者精彩介紹香港棲息的所有野生魚類,是次所介紹的物種為「黑體塘鱧(Eleotris melanosoma)」。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下「塘鱧科(Eleotridae)」,魚類進化中為一群較進步的中小型底棲魚類,主要分佈熱帶至涼溫帶的沿岸河川下游、陸棚至珊瑚礁淺海,某些種終生棲息於淡水(欲閱前文可參閱本會「每周一魚」目錄)。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黑體塘鱧(Eleotris melanosoma)」,是在1852年,由荷蘭魚類學者(Pieter Bleeker,1819-1878),在荷屬東印度自然科學圖誌(Natuurkundig Tijdschrift voor Nederlandsch Indië)第三卷中的報告《塞蘭的魚類相知識上的新貢獻》(Nieuwe bijdrage tot de kennis der ichthyologische fauna van Ceram.)裡作首次被發表。
「黑體塘鱧」學名的由源,屬名「Eleotris」是希臘語「helos」的拉丁語「ele」,意思是「沼澤地」;而種名「melanosoma」是希臘語「melas」的拉丁語「melan」和希臘語「soma」合併而成,分別是「黑色的」和「身體」的意思。
中國的首次記錄,是1867年歐洲奥地利動物學家施泰因達克納(Franz Steindachner,1834-1919)在「皇家科學院數學及自然科學系會議記錄(Sitzungsberichte der Mathematisch-Naturwissenschaftlichen Classe der Kaiserli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第五十五卷上的論文《有關產自中國的一些新及稀有海水魚類》(Über einige neue und seltene Meeresfische aus China)中採自浙江寧波的報導。香港的最早記錄見於1927年美國魚類學家福勒(Fowler Henry Weed,1878-1965),在「費城自然科學學院會議記錄(Monographs of the Bureau of Science Manila, Philippine Islands」第二十三卷的論文「菲律賓和中國海的蝦虎魚類(Gobies of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China Sea)」。
「塘鱧屬(Eleotris)」的建立,早於第三十九周的「尖頭塘鱧(E. oxycephala)」文中述及,在此從略。本種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 Culius melanosoma、E. melanosoma。
生活習性(Habits)
「黑體塘鱧」屬於「塘鱧科(Eleotridae)」下「塘鱧亞科(Eleotrinae)」的小型魚類,屬多年生、夜行性、主要棲息於河口、紅樹林等鹹淡水區域,屬洄游海河間的雙向洄游魚類(amphidromous fish),幼魚在河口或河溪下游孵化後,仔魚順流下沿海內灣發育,幼魚洄游返河口鹹淡水繼續成長。習性與「刺蓋塘鱧(E. acanthopoma)」非常近似,棲息於礫石及沙泥底之河口,在石下及縫隙生活,唯本種偏嗜海水及鹹淡水,在鹽份較淡的淺灘等佈較少。晝伏夜出,肉食性,以「守株待兔」方式獵食小型底棲動物。身體延長粗壯呈圓筒形,頭約等於體長四分一,吻短鈍,成魚頭後部及鰓頰稍隆起,眼較小而微突,鼻孔前後兩對,前鼻孔短管狀,近上唇,後鼻孔圓形於眼前方。口大而斜裂,唇略厚,舌大。前鳃蓋骨長有一條彎向前下方的小棘。體色棕褐色,腹部淺色,眼後至鰓蓋邊緣常有兩條深褐至黑色縱(頭尾)向條紋。體表被櫛鳞,頭、項(頸背)、胸鳍基及腹部被圓鳞,無側線。各鰭條淺褐色具黑褐色節狀斑紋,第一背鰭具兩條深褐至黑色縱(頭尾)向條紋(本種特徵),左、右腹鰭不愈合成吸盤(塘鱧特徵)。繁殖習性與「刺蓋塘鱧」相同。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體塘鱧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塘鱧屬(Eleotris)」有關種類與分佈早於「尖頭塘鱧」文中述及,在此從略。「黑體塘鱧」廣泛分佈亞洲中國沿岸及台灣,東北至日本,東南至東南至菲律賓及社會群島(Society Is.),非洲東岸的種類須待鑒定。香港大部份沿岸河口均有分佈。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黑體塘鱧」屬小型魚類,內地見於華南各大江河口,產量少,並非經濟魚類。沿岸地區居民將「塘鱧類(sleepers)」混稱為「筍殼」,浸入生油烹調食用,稱為「油浸筍殼」。性格温順,體型小,除需求鹹淡水,對水質要求不高,適合一般家居魚缸飼養。野外觀察宜於夏秋季,晚間於河口鹹淡水可發現踪影。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黑體塘鱧(E. acanthopoma)」是香港的野生物種,屬雙向洄游的河口底棲魚類,孵化後的仔魚降河內灣,在沿海水域具有高度的擴散能力,隨海流分佈至沿岸各大小河口,能夠由鄰近地區補充個體。本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紅色名錄(Red List)」(簡稱:IUCN Red List)上被列入「低危:近危(Lower Risk: near threatened; LR/nt)」類別,表示「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有瀕危或滅絕等危險」,「黑體塘鱧」本身在天然河口存量不多,由於本港人口集中低地下游及沿岸河口,河流的廢水污染及棲地之土地開發等破壞,使「黑體塘鱧」在近二十年裡野生個體記錄顯著減少,須要設法保育以免瀕危。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