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 ||
---|---|---|
學名 | 漢語 | 刺蓋塘鱧 |
英語 | Spinecheek gudgeon | |
拉丁語 | Eleotris acanthopoma (Bleeker, 1853) | |
俗名 | 漢語 | 刺蓋塘鱧、塘鱧 |
英語 | Spinecheek gudgeon |
「每周一魚」今期是第七十一周,「香港魚類學會」繼續給讀者精彩介紹香港棲息的所有野生魚類,是次所介紹的物種為「刺蓋塘鱧(Eleotris acanthopoma)」。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下「塘鱧科(Eleotridae)」,魚類進化中為一群較進步的中小型底棲魚類,主要分佈熱帶至涼溫帶的沿岸河川下游、陸棚至珊瑚礁淺海,某些種終生棲息於淡水。(欲閱前文可參閱本會「每周一魚」目錄)。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刺蓋塘鱧(Eleotris acanthopoma)」,是在1853年,由荷蘭魚類學者(Pieter Bleeker,1819-1878),在荷屬東印度自然科學圖誌(Natuurkundig Tijdschrift voor Nederlandsch Indië)第四卷中的報告《蘇門塔臘的新或未知的vischoorten之特徵描述》(Diagnostische beschrijvingen van nieuwe of weinig bekende vischsoorten van Sumatra)裡作首次被發表。
「刺蓋塘鱧」學名的由源,屬名「Eleotris」是希臘語「eleo」,意思是「沼澤地」;而種名「acanthopoma」是希臘語「acan」和「poma」合併而成,分別是「刺」和「蓋」的意思。
中國的首次記錄,是1967年日本魚類學家明仁天皇(His Majesty Akihito)在「日本魚類學雜誌(Japanese Journal of Ichthyology)」的論文《有關日本發現之四種塘鱧屬蝦虎魚類》(On four species of the gobiid fishes of the genus Eleotris found in Japan)中採自台灣的報導。香港最早記錄,是本學會會長莊棣華教授於1992年於「香港自然歷史學會會刊(Memoirs of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上《香港河川魚類》(Hong Kong stream fishes)中採自大嶼山的記錄。
「塘鱧屬(Eleotris)」的建立,早於第三十九周的「尖頭塘鱧(E. oxycephala)」文中述及,在此從略。本種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 E. acanthopoma、E. acanthopomus。
生活習性(Habits)
「剌蓋塘鱧」屬於「鱸形目」下「鰕虎亞目」的「塘鱧料」的小型魚類,屬多年生、夜行性、主要棲息於河口、紅樹林等鹹淡水區域,屬洄游海河間的雙向洄游魚類(amphidromous fish),幼魚在河口或河溪下游孵化後,仔魚順流下沿海內灣發育,幼魚洄游返河口鹹淡水繼續成長。棲息礫石底之河口,在中小型石下及縫隙生活。晝伏夜出,肉食性,以「守株待兔()」方式獵食,主要以小魚、蝦和蟹等動物為食。身體延長粗壯呈圓筒形,頭大,約等於體長三分一,吻前部寬扁短鈍,成魚頭後部及鰓頰肥大隆起,眼較小,微突出於頭的前半部,鼻孔前後兩對,前鼻孔短管狀,近上唇,後鼻孔圓形於眼前上方。口大而斜裂,唇厚,舌大。前鳃蓋骨長有一條彎向前下方的小棘(剌蓋塘鱧特徵),因而得名。體色棕褐色,腹部淺色,眼後至鰓蓋邊緣有兩條深褐至黑色縱(頭尾)向條紋。體表被櫛鳞,頭、項(頸背)、胸鳍基及腹部被圓鳞,無側線。各鰭條淺褐色具黑褐色節狀斑紋,左、右腹鰭不愈合成吸盤(塘鱧特徵)。繁殖期夏至初秋,於河口石或朽木底面產卵,卵呈球狀直徑約0.4mm,具領域(territorial)及親代撫育(parental care)行為,生長快,約兩年達至成熟,生命周期達6年或以上。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刺蓋塘鱧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塘鱧屬(Eleotris)」有關種類與分佈早於「尖頭塘鱧」文中述及,在此從略。「刺蓋塘鱧」廣泛分佈亞洲中國沿岸及台灣,東北至日本,東南至西太平洋澳洲及巴布亞新畿內亞,西至非洲東岸及馬達加斯加也有其分佈。在香港分佈於大部份沿岸河溪下游及河口水域。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刺蓋塘鱧」屬小型魚類,產量多,內地見於華南各大江河口。沿岸地區居民與「尖頭塘鱧(E. oxycephala)」及「烏塘鱧(Bostrychus sinensis)」等混稱為「筍殼」,將活體浸入生油後烹調食用,稱為「油浸筍殼」。性格温順,對水質要求不高,可在中小型魚缸飼養。野外觀察宜於夏季及秋季,晚間於沿岸河口鹹淡水可見踪影。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刺蓋塘鱧(E. acanthopoma)」是香港的野生物種,屬雙向洄游的河口底棲魚類,孵化後的仔魚降河內灣,在沿海水域具有高度的擴散能力,隨海流分佈至沿岸各大小河口,因此能夠由鄰近地區補充個體。昔日香港居民多營農耕及捕漁,人口集中平原低地河川下游及沿岸內灣,隨鄉郊城鎮的發展,早期缺乏生態考慮的土地開發,導致本港不少大型河川下游至河口的天然結構改變甚至消失(如:東涌、屯門及城門等水泥化的河岸及河床),加上未經處理之生活用水及工業廢水污染在河道的直接排放,使「刺蓋塘鱧」在過去十年裡野生個體記錄劇減,近年雖有個別地區河口有改善工程,但排污持續,情況並不樂觀。希望香港政府與市民愛護河川生態環境,合力防止水源和河道的污染與破壞,讓「刺蓋塘鱧」等河口生物棲息環境得以恢復和保存。
(資料提供:莊棣華、陳建國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Kelvin CHAN. © All rights reserved)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Kelvin CHAN.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