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 ||
---|---|---|
學名 | 漢語 | 青斑細棘蝦虎魚 |
英語 | Spotted green goby | |
拉丁語 | Acentrogobius viridipunctatus (Valenciennes, 1837) | |
俗名 | 漢語 | 深蝦虎魚、黑蝦虎、雲斑蝦虎 |
英語 | Spotted green goby, Green-spotted goby |
「每周一魚」今期是第八十四周,「香港魚類學會」繼續給讀者精彩介紹香港棲息的所有野生魚類,是次所介紹的物種為「青斑細棘蝦虎魚(Acentrogobius viridipunctatus)」。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下「蝦虎魚科(Gobiidae)」,魚類進化中為一群較進步的小型底棲魚類,主要分佈熱帶至涼溫帶的沿岸河川下游、陸棚至珊瑚礁淺海,某些種終生棲息於淡水(欲閱前文可參閱本會「每周一魚」目錄)。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青斑細棘蝦虎魚(Acentrogobius viridipunctatus)」,是法國動物學家瓦朗西安納(Achille Valenciennes,1794-1865)在1837年與同國著名博物學家及動物學家庫維葉(Baron Georges Léopold Chrétien Frédéric Dagobert Cuvier,1800-1875)的共著《魚類的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 des poissons)第十二卷裡,根據採自印度孟買(Bombay)的標本,以「青斑蝦虎魚(Gobius viridipunctatus)」之學名首次發表。
「青斑細棘蝦虎魚」學名的由源,屬名「Acentrogobius」是希臘語「akē / akis / akidos」的拉丁語「ac」,希臘語「kenteō」的拉丁語「cent」,和拉丁語「gobio / gobius」合併而成,意思是「尖端 / 針 / 破片」、「點 / 刺」及「鮈」;而種名「viridipunctatus」,是拉丁語「viridis / viridulus」與拉丁語「punctatus」併成,意思是「綠色的 / 淺綠色的」及「有斑點 / 似有小孔的」。
中國與香港的首次記錄,是美國魚類學家福勒(Fowler Henry Weed,1878-1965),於1938年《香港博物學者雜誌》(Hong Kong Naturalist)增刊第6卷上「香港魚類的研究」(Studies of Hong Kong Fishes)中,採自香港的「青斑吻蝦虎魚(Rhinogobius viridipunctatus)」。
「細棘蝦虎魚屬(Acentrogobius)」,是荷蘭博物學家布勒克爾(Pieter Bleeker,1819-1878)於1874年在《荷蘭自然科學檔案》(Archives néerlandaises des sciences exactes et naturelles)第9卷上的「蝦虎魚類的自然系統(Esquisse d’un système naturel des Gobioïdes)」中,以同文發表採自印尼的本種同物異名「綠斑蝦虎魚(G. chlorostigma)」,作為模式種(type species)而建立。
本種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僅G. viridipunctatus,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有A. sealei、Creisson sealei、G. chlorostigma。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青斑細棘蝦虎魚的生境
形態與習性(Form and Habits)
「青斑細棘蝦虎魚(A. viridipunctatus)」屬於「蝦虎魚科(Gobiidae)」的小型多年生,獨居、夜行、肉食性的雙向洄游魚類(amphidromous fish)。廣鹽性(euryhaline),主要棲息於河口、紅樹林潮間帶鹹淡水的沙泥或泥石底的近紅樹林邊沿石下縫隙及泥灘挖洞穴棲(dwelling),幼魚在河口潮間帶孵化,於內灣攝食微型浮游生物及小型底棲及穴居無脊椎動物發育,返河口紅樹林潮間帶繼續成長。幼魚營近底自由游泳,成魚為底棲動物(benthos),主要以底棲或穴居無脊椎動物、小魚及其遺骸為食。身體前部呈圓筒形,肛門後尾柄方向漸側扁,頭大圓鈍,成魚頭部鰓頰隆起,眼大,突出於頭的前上部,眼間窄而內凹,鼻孔前後兩對,前鼻孔短管狀,後鼻孔圓形,位於眼前方。口前位而斜裂,上下頜長度相約,具多行細尖犬齒,外行齒較大,下頜外行最後犬齒外彎,舌游離而前端圓形。鰓孔寬大,峽部寬濶而具假鰓。體底色淺灰至暗灰綠色,腹部淺色,胸鰭基有兩個小黑斑,體側到尾柄末有五個暗斑,近尾柄暗斑間鱗片中央呈藍綠色,鰓蓋後背上方至尾柄背上方具六個藍斑,頭鰓蓋部也具藍綠色斑及小散點(故稱「青斑細棘蝦虎魚」)。體被中大型櫛鳞,頭頰部無鱗,眼後往項、鰓蓋近背上方、胸和腹部被小圓鳞,無側線。兩背鰭稍黃至黃色,第一背鰭具一行黑縱帶,第二背鰭基及近外緣各有一黑縱帶,並具藍綠色斑,臀鰭近基部綠色,邊沿紫色,胸鰭下半及腹鰭邊緣白色,左右腹鰭愈合成吸盤(蝦虎魚特徵)。雌雄性徵顯著,雄性體色濃艷,頭大而唇厚,體型粗壯,第二背鰭及臀鰭後方延長,雌魚頭較尖小,腹部稍脹白。繁殖期春至秋季,於河口石底或泥穴產卵,約兩年達成熟,體長約10厘米。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細棘蝦虎魚屬(Acentrogobius)」廣泛分布於温帶至熱帶沿岸,西至印度及非洲,南至印尼與澳洲,東至菲律賓,北至日本,全球約有十八種(因本屬仍在研究整理,某些種已改歸別屬)。除了本種,僅「維甘細棘蝦虎魚(A. viganensis;頭紋細棘蝦虎魚)」與「速尾細棘蝦虎魚(A. ocyurus;圓頭細棘蝦虎魚)」兩種分佈於中國沿岸。「青斑細棘蝦虎魚」分布於中國沿岸及台灣,西至非洲,南至印尼及澳洲,北至日本。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青斑細棘蝦虎魚(A. viridipunctatus)」屬小型魚類,性格温順,對水質要求不高,飼養容易,以中小型鹹淡水魚缸即可飼養,置礫石塊及流木讓以藏身。野外觀察夏秋較佳,於沿岸河口沙泥底紅樹林鹹淡水,入夜可見踪影,照明時身體反射藍綠金屬閃光,有如活寶石。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青斑細棘蝦虎魚(A. viridipunctatus)」是香港的野生物種,廣泛分佈沿岸河口紅樹林鹹淡水域,偶然進入淡水。因攝食動物遺骸,在本港河口紅樹林生態系統中亦佔有屍食者(necrovore)的重要各色,同時也是良好的指標生物(indicator species)。在二十多年前,本種於水產街市低價魚類仍屬常見,但近十多年於本港記錄得的個體數量有顯著下降趨勢,這不止是本地河口的廢水污染,最嚴重的是沿岸土地發展及近河口的河道工程,使本港及鄰近地區沿岸紅樹林大規模消減有關。現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紅色名錄(Red List)」(簡稱:IUCN Red List)上亦未被列入任何頻危類別,但絕不樂觀,呼籲政府與市民合力保護沿岸紅樹林環境,令「青斑細棘蝦虎魚」的數量得以恢復。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