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雙眼斑沙蝦虎魚
英語 Sleepy goby
拉丁語 Psammogobius biocellatus  (Valenciennes, 1837)
俗名 漢語 雙斑沙蝦虎魚、雙斑舌蝦虎魚、雙斑叉舌蝦虎魚、雙斑叉舌鯊
英語 Sleepy goby, Magrove goby, Two spot goby
  「每周一魚」今期是第九十一周,「香港魚類學會」繼續給讀者精彩介紹香港棲息的所有野生魚類,是次所介紹的物種為「雙眼斑沙蝦虎魚(Psammogobius biocellatus )」。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下「蝦虎魚科(Gobiidae)」,魚類進化中為一群較進步的中小型底棲魚類,主要分佈熱帶至涼溫帶的沿岸河川下游、陸棚至珊瑚礁淺海,某些種終生棲息於淡水(欲閱前文可參閱本會「每周一魚」目錄)。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雙眼斑沙蝦虎魚(Psammogobius biocellatus );斑紋舌蝦虎魚」,法國動物學家瓦朗西安納(Achille Valenciennes,1794-1865)在1837年與同國著名博物學家及動物學家庫維葉(Baron Georges Léopold Chrétien Frédéric Dagobert Cuvier,1800-1875)的共著《魚類的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 des poissons)第十二卷裡,根據採自印度本地治里(Pondicherry)的標本,以「蝦虎魚(Gobius biocellatus)」之學名首次發表。
  「雙眼斑沙蝦虎魚」學名的由源,屬名「Psammogobius」是希臘語「psammos」及拉丁語「gobio / gobius」的併合,意思是「沙」及「鮈」;而種名「biocellatus」是希臘語「di-」的拉丁語「bi-」及拉丁語「ocell / ocellatus」組成,意思是「雙」及「具像小眼斑點的」。
  中國的首次紀錄,是在1909年,由美國魚類學家喬丹(David Starr Jordan,1851-1931)與理查森(Robert Earl Richardson,1877-1935),在《卡內基博物館研究報告》(Memoirs of the Carnegie Museum)第四卷第四期的論文《台灣魚類目錄》(A Catalog of the Fishes of Formosa)中採自台灣的「弱板舌蝦虎魚(Glossogobius abacopus)」。香港的首記錄,是美國地衣學及魚類學家赫爾(Albert William Christian Theodore Herre,1868-1962)在1927年,「(Monographs, Bureau of Science Manila)」第二十三卷《菲律賓和中國海的蝦虎魚》(Gobies of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China Sea)中,採自香港的「雙眼斑舌蝦虎魚(G. biocellatus﹔雙斑舌蝦虎魚)」。
  「沙蝦虎魚屬(Psammogobius)」,是南非著名魚類學家史密斯(James Leonard Brierley Smith,1897-1968)在《博物館記錄》(Records of the Albany Museum Grahamstown)第四卷上的論文《產自南非的新及稀有魚類》(New and little known fishes from South Africa)中,以同著中發表產於非洲的「克尼斯納沙蝦虎蝦魚(P. knysnaensis)」為模式種而建立。
  本種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有Psammogobius biocellatus、Gobius biocellatus,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有Gobius sumatranus

形態與習性(Form and Habits)

  「雙眼斑沙蝦虎魚(P. biocellatus )」屬於蝦虎魚科(Gobiidae)的中小型種類,多年生、獨居、夜行、肉食性的雙向洄游魚類(amphidromous fish)。廣鹽性(euryhaline),於沙至沙泥底的河口及紅樹林鹹淡水至淡水域的沙泥或枯葉下棲息。晝伏夜出,主以小魚及無脊椎動物為食。身體延長,前部呈圓筒形,尾柄長側扁。頭大略平扁而尖,吻長。眼小,位背側,微突出於頭背,瞳孔上方至中心垂有一舌狀暗斑。鼻孔兩對而相接近,前鼻孔具鼻瓣,邊緣隆起,後鼻孔較小,圓形,邊緣隆起,緊鄰眼前方。口大,前位,向下斜裂,下頜稍長,上下頜具多行尖細齒,外行齒較大而向口內彎曲。唇厚,舌游離,前端分叉。鰓孔窄長,峽部窄,具假鰓。身體灰褐色,背色較深,腹部淺色,頭部與鰓頰腹面具明顯黑色斑點,體背側從項部至尾柄具四至五個黑縱斑。體被櫛鱗,頭部裸露,僅項部和鰓蓋被鱗。無側線。背鰭灰褐色,第一、二背鰭分離,第一背鰭前後方各具一黑色眼狀斑點(因而得名「雙眼斑」),第二背鰭及臀鰭灰黑,具多列節狀淺斑,腹鰭愈成吸盤(蝦虎魚特徵)。雌雄性徵及婚姻色顯著,雄性體色暗黑褐,頭大唇厚,第二背鰭及臀鰭後方延長,雌魚頭較小,腹部脹白。繁殖期春夏,雄魚於石或較平的底物下挖穴,幼魚孵化後於內灣河口成長,約兩年成熟,體長一般約十厘米以下。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雙眼斑沙蝦虎魚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沙蝦虎魚屬(Psammogobius)」僅本種及「克尼斯納沙蝦虎蝦魚(P. knysnaensis)」的兩種,分佈於非洲至亞洲。「雙眼斑沙蝦虎魚(P. biocellatus)」廣泛分佈於中國南部及台灣,東北至日本,東南至西太平洋澳洲及巴布亞新畿內亞,西至孟加拉、馬達加斯加及非洲東岸。在香港僅分佈於沿岸河口及紅樹林鹹淡水域。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雙眼斑沙蝦虎魚(P. biocellatus)」體型不大,廣佈南中國海沿岸,但因產量不多,非經濟種類,一般不食用。性格非常温順,要求較佳水質,可與多種河口魚類混養,常成水族愛好者的飼養對象,適合中小型魚缸以鹹淡水飼養,置以幼沙、礫石及枯葉朽木藏身。野外觀察宜於春秋間黄昏及晚上,沿岸河口及紅樹林邊緣可見踪影,保護色極強,一般伏於沙泥不甚游動,受驚時卻會迅速躲入鄰近石或沙泥下,宜於岸邊及淺水區靜心觀察。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雙眼斑沙蝦虎魚(P. biocellatus)」是香港的野生物種,廣泛分佈沿岸河口鹹淡水域,屬雙向洄游的河口底棲魚類,孵化後的仔魚降河內灣,在沿海水域具有較高的擴散能力,隨海流分佈至沿岸各大小河口,能夠由鄰近地區補充個體。本種與「黑體塘鱧」一樣,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紅色名錄(Red List)」(簡稱:IUCN Red List)上被列入「低危:近危(Lower Risk: near threatened; LR/nt)」類別,表示「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有瀕危或滅絕等危險」,本身天然棲息地已不多,加上本港低地下游及沿岸河口廢水污染及土地開發破壞嚴重,使本種野生個體急劇減少,情況越見惡化,須設法保育。呼籲政府與市民合力保護紅樹林及河口,屬於香港人的僅餘珍貴天然財產。

(資料提供:莊棣華、陳建國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Kelvin CHAN.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