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 ||
---|---|---|
學名 | 漢語 | 花斑革帶尾魟 |
英語 | Honeycomb stingray | |
拉丁語 | Himantura uarnak (Gmelin, 1789) | |
俗名 | 漢語 | 黃線窄尾魟、花點魟、豹紋土魟 |
英語 | Honeycomb stingray, Leopard ray, Leopard stingray, Longtail ray, Longtail stingray, Marbled stingray, Reticulate whipray, Coachwhip ray |
第六十周的「每周一魚」,是僅佔現生魚類少數成員的「軟骨魚類 (Chondrichthiomorphi)」之「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中,屬於「板鰓亞綱(Elasmobranchii)」「鯊鰩亞綱(Euselachii)」「真骨部(Neoselachii)」「鯆亞部(Batoidea;鰩亞部)」的「鰩形目(Rajiformes)」下「鱝亞目(Myliobatoidei)」「魟超科(Dasyatoidea)」的「魟科(Dasyatidae = Trygonidae)」,為一群原始的中大型魚類,大部份居沿岸海水、鹹淡水及淡水,亦有少數種類可進入淡水棲息,但是否屬有規律地往來鹹淡水與淡水間的洄游(diadromous)魚類仍存疑。現存有「魟屬(Dasyatis)」、「窄尾魟屬(Himantura)」、「馬卡魟屬(Makararaja;馬魟屬)」、「新魟屬(Neotrygon)」、「蘿蔔魟屬(Pastinachus)」、「翼魟屬(Pteroplatytrygon)」、「條尾魟屬(Taeniura)」及「沙粒魟屬(Urogymnus)」八個屬。成員廣佈南北半球熱帶至温帶暖海,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及地中海,現存約68種。今週所介紹的物種,是「花斑革帶尾魟(Himantura uarnak;黃線窄尾魟)」。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花斑革帶尾魟(Himantura uarnak;黃線窄尾魟)」,是1775年瑞典博物學家福斯科爾(Peter Forsskål,1732-1763),在(Descriptiones animalium, avium, amphibiorum, piscium, insectorum, vermium)裡,根據採自中東地區紅海(Red Sea)的標本,以「塞芬鰩(Raja sephen)」的「β」變異「花斑(uarnak)」之學名發表的,為首次描述。可惜這原載學名並非現行命名生物物種的「雙名法(binominal nomenclature)」,因此使得1789年由歐洲瑞典植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與德國博物、植物與昆蟲學家格梅林(Johann Friedrich Gmelin,1748–1804)所著「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第13版中的「花斑鰩(Raja uarnak)」,才被承認作本種最早的有效種名記載。
「花斑革帶尾魟」學名的由源,屬名「Hymantura」是希臘語「himas」的拉丁語「himant」及希臘語「oura」的拉丁語「ur」的併合,意思是「革帶」的「尾」,而種名「uarnak」則是阿拉伯語中意味「斑紋」的形容詞的拉丁語化名。
中國「花斑革帶尾魟」的最早文獻,見於1846年,由蘇格蘭海軍外科醫生及博物學家理查森(John Richardson,1787-1865),在「大英科學促進協會報告(Report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中《中國與日本海的魚類學報告》(Report on the Ichthyology of the Seas of China and Japan),根據採自中國海的標本,以「花斑魟(Trygon uarnak)」 的學名記載的為首個記錄。著者1990年代於香港東部海域考察中所得鍳定個體,為香港有關本種的最早確認紀錄。
有關「革帶尾魟屬(Himantura;窄尾魟屬)」的建立,已在上周述及,本文從略。本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Dasyatis uarnak、Dasybatis uarnak、Himantura uarnak、Raja uarnak、Trygon uarnak,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有H. punctata、T. punctata。
「魟類」自古於漁獵中為人所熟悉,具一定經濟價值。有關【魟】於中國古代文獻記述已在「貝內特氏魟(D. bennettii;黃魟)」文中述及,本文從略。
生活習性(Habits)
「花斑革帶尾魟」是「魟科(Dasyatidae)」的中型魚類,屬多年生,獨居、肉食性(carnivorous)及屍食性的(necrovorous)的海水-鹹淡水洄游(diadromous)魚類,棲於五十米以淺沿岸海域至河口,偶有進入淡水,成魚體一般長約2米,在「魟類」當中亦屬最大的一種。幼魚與成體為自由游泳生物,攝食蠕蟲、蝦蟹、貝類及魚類等各種底棲動物(benthos)。身體縱扁呈碟形,吻向前顯著突出,左右肩緣彎凹,口下位,波曲形,口底具四至七個乳突,除中間兩個,正中及外側有時退化或消失,眼小向上稍突,眼後方具略大於眼徑的噴水孔,鰓裂頗狹小,開孔於體盤下腹面。胸鰭前後向橫平展形成體盤,腹鰭長於身體後方近尾基,無尾鰭,僅有鞭狀細長的尾,長度約體盤的3倍,上下皮褶均消失,上方長有尾刺。體背赤褐或灰褐色,密佈有不規則的圓、多邊形或蟲蝕狀斑紋,體盤邊緣淺色。全身裸露,但在尾刺以後尾上被有尖細鱗片,結刺的分佈與「傑勒特氏革帶尾魟(H. gerrardi;傑氏窄尾魟)」相同。無鬚,側線管廣泛貫通全身皮下,頭部腹面具電感受器感知獵物。兩性異型明顯,雄性於腹鰭具一對棒型交接器,體較瘦薄,雌性無交接器,腹鰭寬而短,身較豐厚。主要在夏秋季繁殖,卵胎生,交配後受精卵於雌性體內孵化,幼魚在吸收完卵黃後,母體會從子宮分泌含豐富脂肪及蛋白質的黏液間接提供營養,每次產3至5尾約20至30厘米的幼魚,於河口及沿岸發育。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花斑革帶尾魟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魟屬(Dasyatis)」全球約有全球約有31種,廣泛分佈南北半球的熱帶、亞熱帶至温帶的沿海及河口。「花斑革帶尾魟」分佈於西太平洋日本、菲律賓、中國沿海至泰國,向西可達印度洋及紅海,南至澳大利亞,東達波利尼西亞。香港主要分佈於大嶼山以南包括南丫島博寮海域至東部各內灣,在西部近珠江河口亦有棲息。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花斑革帶尾魟」產量不多,在內地見於沿岸淺海及河口,分佈華東至華南沿岸,但不屬常見經濟魚類。性格溫順,常緩游葡蔔水底,黄昏至夜間活動,主要攝食水底生物,體型大,不適宜家居水族飼養。野外觀察於夏秋,沿岸淺海內灣及紅樹林均機會見到,入門觀察者不宜過近或撫摸,免被尾刺刺傷。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花斑革帶尾魟」屬華南沿岸水域的野生物種,成魚最大者達約2米,在香港的魚類相生態組成中,屬沿岸及河口的底層廣鹽性(euryhaline)魚類,能進入河口鹹淡水及下游潮水上限水域,但在內陸江河支流淡水中無分佈,本港沿岸淺海內灣及河口均有棲息。頭表的電感受器能感覺肌肉所發微量電流,準確探知捕食底棲動物,另也攝食生物遺骸,有効地消耗海床及河床腐肉。在香港,孵出的幼魚於當地水域沿海發育,相信數十年前的昔日,整個香港海域與深圳河口,也是本種的育幼場,近年香港政府亦提倡「休閑漁業」,在「休漁期」開辦「漁民培訓課程」,東西部的漁民,亦逐漸轉營與「生態旅遊」結合的休閑作業模式,雖然仍有各類實質問題有待解決,但若能繼續努力做好「漁業轉營」、「海床保護」及「污水處理」等海域水環境的保育工作,將對華南沿岸包括「花斑革帶尾魟」等底棲生物在數目上的恢復,必定帶來顯著的成效,達到人與自然共享雙贏的局面。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