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腔齒嵴塘鱧
英語 Mud sleeper
拉丁語 Butis koilomatodon   (Bleeker, 1849)
俗名 漢語 鋸嵴塘鱧,鋸塘鱧,花錐瘠塘鱧,花錐塘鱧
英語 Mud sleeper、Marblecheek sleeper
  「每周一魚」今期是第八十七周,「香港魚類學會」繼續給讀者精彩介紹香港棲息的所有野生魚類,是次所介紹的物種為「腔齒嵴塘鱧(Butis koilomatodon )」。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下、「塘鱧科(Eleotridae)」的「嵴塘鱧亞科(Butinae)」,魚類進化中為一群較進步的小型底棲魚類,主要分佈熱帶至溫帶的沿岸河川下游及河口鹹、淡水之區域(欲閱前文可參閱本會「每周一魚」目錄)。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腔齒嵴塘鱧(Butis koilomatodon )」,是在1849年,由荷蘭魚類學者布勒克爾(Pieter Bleeker,1819-1878),在《巴達維亞藝術與科學組織文集》(Verhandelingen van het Bataviaasch Genootschap van Kunsten en Wetenschappen)第二十二卷上的論文《巽他–摩鹿加群島頜針魚類與蝦虎魚類知識的貢獻,以及42新種之描述》(Bijdrage tot de kennis der Blennioïden en Gobioïden van der Soenda-Molukschen Archipel, met beschrijving van 42 nieuwe soorten)中,根據採自印尼爪哇的標本,以「腔齒塘鱧(Eleotris koilomatodon)」的學名首次被發表。
  「腔齒嵴塘鱧」學名的由源,屬名「Butis」是拉丁語「but / buteo」,是一種「鷹 / 隼」;而種名「koilomatodon」是拉丁語「coelom」的希臘語「koilomatos」及希臘語「odous / odontos」的拉丁語「odont」合併而成,分別是「空處 / 腔 / 凹」和「齒」的意思。
  中國的首次記錄,是1861年英國動物學家京特(Albert Charles Lewis Gotthilf Günther,1830-1914)在《大英博物館藏魚類目錄》(Catalogue of the fishes in the British Museum)的第三卷中,採自中國的「皺塘鱧(Eleotris caperata)」,為本種同物異名。香港首次記錄,是美國魚類學家西爾(Alvin Seale,1871-1958)在1914年《菲律賓科學學報》(Philippine Journal of Science)第九卷D部的報告《香港的魚類》(Fishes of Hong Kong)中,採自香港的「皺嵴塘鱧(Butis caperata)」,亦為本種同物異名。
  「嵴塘鱧屬(Butis)」的建立與成員物種在「黑點嵴塘鱧(B. melanostigma」文中已有詳細介紹,在此從略。本種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包括B. koilomatodon 、E. koilomatodon 、Prionobutis koilomatodon,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有B. caperatus 、E. caperatus、E. delagoensis、Hypseleotris raji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腔齒嵴塘鱧的生境

形態與習性(Form and Habits)

  「腔齒嵴塘鱧(Butis koilomatodon )」屬於「塘鱧科(Eleotridae)」的小型種類,是多年生、獨居(有時多尾共棲)、夜行、肉食性的雙向洄游魚類(amphidromous fish)。廣鹽性(euryhaline),主要棲息於河口、紅樹林、沿岸沙灘等沙泥底潮間帶鹹淡水域。晝伏夜出,以小型魚類、甲殼類及各類底棲無脊椎動物等為食,約兩年成熟。身體延長,畧粗短,前部呈橢圓筒形,肛門後尾柄方向漸側扁,頭短,稍大而圓鈍,長約體長的三分一,前部平扁略尖,吻短圓鈍,頭背圓凸,吻側具兩行骨質嵴。眼稍大,微突於頭的前半部,從眼上緣至後缘具縱向半環形鋸齒狀骨嵴(鋸嵴塘鱧特徵)。鼻孔前後兩對,前鼻孔圓型短管狀,近上唇,後鼻孔圓形於眼前上方。口大,前上位而斜裂,上下頜長度相約,均具多行細尖犬齒,上頜外行齒較粗壯。唇厚。舌窄而游離,前端圓形。鰓孔寬,峽部寬大,具假鰓。身體棕褐色,腹部淺色,體側具六至八條棕褐色橫紋,眼下方具二至三條棕褐色橫向輻射狀紋,體色暗時各斑紋不顯著。體表被大櫛鱗,胸部和腹部被圓鱗,無側線。第一背鰭和第二背鰭明顯分離,背鰭和臀鰭棕褐色,邊緣淺色,胸鰭、尾鰭具褐色節狀斑,腹鰭暗黑色,左右不愈合成吸盤(塘鱧特徵)。兩性異型不明顯,雄性頭身較大,頰稍隆起,口大唇厚,繁殖季節婚姻色全身暗黑,臀鰭及腹鰭略延長,雌魚頭身較小,腹部脹白,成魚體長約六至八厘米,最大約十厘米。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嵴塘鱧屬(Butis)」種類與分佈,早於「黑點嵴塘鱧(B. melanostigma」文中述及,在此從略。「腔齒嵴塘鱧(B. koilomatodon)」分佈於亞洲南海沿岸,東北至台灣,東南至西太平洋澳洲及巴布亞新畿內亞,西至馬達加斯加及非洲東岸,但非洲西岸尼日利亞屬引入物種(introduced species)。在香港僅分佈於沿岸河口及紅樹林鹹淡水域。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腔齒嵴塘鱧(B. melanostigma)」體型細小,產量少,不屬任何經濟魚類。性格温順,對水質要求亦不高,飼養不難,可用中小型魚缸以鹹淡水飼養,佈置幼沙及礫石讓藏身。野外觀察宜於夏秋,晚間於沿岸河口、紅樹林或沿岸沙灘礫石朽木縫隙可見踪影,因保護色與沙泥底背景近似,需細心尋找以觀察。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腔齒嵴塘鱧(B. melanostigma)」是香港的野生物種,廣泛分佈沿岸河口鹹淡水域,但數量極稀少,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紅色名錄(Red List)」(簡稱:IUCN Red List)上未被評估列入任何頻危類別,但與「黑點嵴塘鱧(B. melanostigma)」一樣,在本港應劃入極須保護的「瀕危魚類」,屬於河口生態環境受污染破壞消減而面臨絕迹的物種,呼籲政府與市民合力保護紅樹林及河口,挽救「腔齒嵴塘鱧」及河口生物群落,避免任何本地原有物種的滅絕。

(資料提供:莊棣華、陳建國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Kelvin CHAN.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