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線鱧
英語 Snakehead murrel
拉丁語 Channa striata  (Bloch, 1793)
俗名 漢語 線鱧、棍子魚
英語 Striped snakehead, Murrel, Snakehead mudfish
  第三十八周的「每周一魚」,是海水魚中擁有最大成員的的類群「鱸系(Percomorpha)」之中,屬於「鱸形目(Perciformes)」的「鱧亞目(Channoidei)」下「鱧科(Channidae)」,為一群淡水的大至小型魚類。成員廣布於熱帶及亞熱帶,主要在亞洲大陸,西至非洲、印度,東至日本,北至中國北部及朝鮮半島,南至印尼,包括2屬約30種。今周所介紹的物種,是隸屬「鱧屬(Channa)」的「線鱧(Channa striata)」。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線鱧(C. striata)」是在1793年,德國博物學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在外地魚類的自然史(Naturgeschichte der auslandischen Fische)第7卷中,採自印度馬拉巴爾(Malabar)的標本,以「線蛇頭魚(Ophicephalus striatus)」之學名首次被記載。
  香港有關「線鱧」的最早記錄,是在1980年代末,作者於新界北部邊界深圳河一帶考察時,與上期「緣鱧(Channa gachua)」同時發現,唯分布廣,數量明顯較多。在2002年,漁農自然護理署林建新(Lam Kin San Samuel)等編著之「魚魚得水(Field Guide to the Freshwater Fish of Hong Kong)」中所列「線鱧(Channa striata)」為首個公開記載。
  「鱧屬(Channa)」的建立及歷史已於上兩期有提及,在此從略。
  本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 Channa striataChanna striatusOphicephalus striatusOphiocephalus striatus ,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有 Ophicephalus planicepsOphiocephalus chenaOphiocephalus philippinusOphiocephalus planicepsOphiocephalus vagusOphiocephalus wrahl
  「線鱧」在產量多,體型大,肉質鮮美,具經濟價值。中國古代文獻有關【鱧】的記述,已於上兩期提及,不在此述。

生活習性(Habits)

  「線鱧」是「鱧科(Channidae)」的小型魚類,多年生,獨居、晝行、肉食性的原生淡水魚類,成魚及幼魚均屬近水表之自由游泳動物(nekton),主要攝昆蟲、甲殼類(蝦、蟹)及魚類與兩棲類的幼體以及牠們的遺骸。約兩年達成熟,最大者體長平均達1厘米。身體延長圓筒型,尾部向末漸側扁,口端位(mouth terminal),上下頜及犁骨具細齒,下頜內緣具齒較粗壯而疏的犬齒,尾鰭圓型。體表底色由背部暗褐至深灰綠,體側淺灰綠,至頭及體側三分一以下腹方乳白色,體側有十數條「<」形由散黑斑所成的橫紋,背、臀、尾鰭為帶暗紅之暗灰色,鰭膜具黑色散斑,腹鰭白色。無鬚,側線完整,由鰓孔上末開始,約在臀鰭起點上方下斷裂1或2枚鱗片,沿體側中央至尾鰭基,全身被圓鱗。在鰓內部上方具有補助呼吸器官,稱鰓上器(suprabranchial organ)或迷路器(labyrinthiform organ),能納入空氣進行呼吸,另對含微量鹽分的水也有適應性,在缺氧的濕地淺沼滯水,以及河口附近極稀鹹淡水裡亦能生存。兩性異型與婚姻色不甚明顯,與其他「鱧類」一樣,僅雄性頭略大圓鈍,底色較濃暗,背、臀、尾鰭較鮮紅,背、臀鰭末端稍尖長,雌性頭小略尖,腹部脹白。繁殖期主要在初至盛夏,水溫較高的地區可達全年,於淺水處作巢,雌雄在仔魚孵化後均守巢。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線鱧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鱧屬(Channa)」的分布及種類已於上兩期提及,在此從略。「線鱧」在印度等地非常常見,國內主要分布在西南。在香港,「線鱧」分布於深圳河及其鄰接大小河溪及濕地池沼。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線鱧」成長快,產量多,常見於西南各大小江河湖泊,是當地的常見食用經濟魚類。雖然體型大,且肉食性,主要攝食魚、蛙及蛇,有時還包括誤掉水中的水鳥幼體,對眾多水生生物來說是兇猛的捕食者,但性格基本溫順,對水質要求低,易於飼養,能熟悉至撫首之親,在外國是受大型水族愛好者歡迎,游躍力強,容易受驚,適合較多水草等遮蔽物的大池中放養。晝日朝暮出沒,穩棲水生植物間作息靜候獵物,野外觀察須靜心等待。牠那種悠然淡定的游姿,自然地流露了在當地水域無拘無束生活的霸氣。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線鱧」在亞洲最東部的分布至廣東,是否屬香港平原低地的野生物種,還有許多疑點,因其有食用價值,在東南亞各地經常被引入各魚塘。作者於香港野外已發現之「鱧類」約有10種,八成以上均為食用或觀賞之引入物種。在中國,已報導的土著野生紀錄在雲南瀾滄江及怒江一帶,國外的則包括印度及斯里蘭卡,中印半島的柬埔寨與馬來西亞及泰國,最南達印尼、北至巴基斯坦及尼泊爾等,而其他如韓國、菲律賓、新畿內亞、夏威夷、美國、馬達加斯卡等,均為引入地區,除食用,在許多國家被列入害魚。據作者過去的調查資料,「線鱧」在本港的分布僅限於深圳河水系,集中於西北部,在西南部及東部吐露港水系非常稀有,與魚塘有緊密的關係,濕地間之移動擴散能力非常高,現存的不排除也是引入的個體。「線鱧」與「斑鱧(Channa maculata)」及「烏鱧(Channa argus)」一樣屬大型「鱧類」,成體長達1米,引入後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影響顯著,雖「肉食」及「屍食」的習性能有效清理各類動物遺骸,在水生生態系統中也可擔任重要角色,但對中或大型的魚類及動物則可構成威脅。昔日「線鱧」的分布未明確,現於各魚塘及基圍棲息。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