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犬牙廈門蝦虎魚
英語 Tropical sand goby
拉丁語 Amoya caninus  (Valenciennes, 1837)
俗名 漢語 犬牙繮蝦虎魚、犬牙珠蝦虎魚、犬牙細棘蝦虎魚、虎齒蝦虎魚、虎齒輻蝦虎魚、虎齒楊氏蝦虎魚
英語 Dog-toothed goby, Tropical sand goby
  「每周一魚」今期是第九十二周,「香港魚類學會」繼續給讀者精彩介紹香港棲息的所有野生魚類,是次所介紹的物種為「犬牙廈門蝦虎魚(Amoya caninus )」。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下「蝦虎魚科(Gobiidae)」,魚類進化中為一群較進步的中小型底棲魚類,主要分佈熱帶至涼溫帶的沿岸河川下游、陸棚至珊瑚礁淺海,某些種終生棲息於淡水(欲閱前文可參閱本會「每周一魚」目錄)。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犬牙廈門蝦虎魚(Amoya caninus );犬牙繮蝦虎魚」,是1837年由法國動物學家瓦朗西安納(Achille Valenciennes,1794-1865)在與另一著名法國博物學家及動物學家庫維葉(Baron Georges Léopold Chrétien Frédéric Dagobert Cuvier,1800-1875)共著的《魚類的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 des poissons)第十二卷裡,根據採自印度尼西亞爪哇的標本,以「犬牙蝦虎魚(Gobius caninus)」之學名首次被發表。
  「犬牙廈門蝦虎魚」學名的由源,屬名「Amoya」是中國福建省地名「下門(現名﹕廈門)」的漳州方言發音(ε̄-mûi)的英語拼音「Amoy」的拉丁化名;而種名「caninus」是拉丁語「can」及詞尾「-inus」組成,分別是「狗 / 犬」及「屬於 / 相似」的意思。
  中國的首次記錄,是1861年由英國動物學家京特(Albert Charles Lewis Gotthilf Günther,1830-1914)在《大英博物館藏魚類目錄》(Catalogue of the fishes in the British Museum)第III卷中,根據採自中國廈門的「犬牙蝦虎魚(Gobius caninus)」。香港的首次記錄,是1953年由德國魚類學家科曼斯(Frederik Petrus Koumans,1905-1977)在《印澳群島魚類》(The Fishes of the Indo-Australian Archipelago)第十卷中的「犬牙細棘蝦虎魚(Acentrogobius caninus)」。
  「廈門蝦虎魚屬(Amoya;繮蝦虎魚屬)」,是1927年,由美國地衣及魚類學家赫爾(Albert William Christian Theodore Herre,1868-1962),在《菲律賓群島馬尼拉科學局專題著作集》(Monographs of the Bureau of Science Manila, Philippine Islands)第二十三卷的論文《菲律賓和中國海的蝦虎魚》(Gobies of The Philippine and The China sea )中,以京特(Günther)1861年發表,產自中國廈門的「短吻蝦虎魚(G. brevirostris)」作模式種(type species)而建立。【註﹕本種因頰部無橫行感覺乳突,已由「細棘蝦虎魚屬(Acentrogobius)」轉隸本屬。】
  本種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有Acentrogobius canonus、Ctenogobius caninus、G. caninus、Redigobius caninus、Rhinogobius caninus、Vaimosa caninus、Yongeichthys caninus,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有G. philipi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犬牙廈門蝦虎魚的生境

形態與習性(Form and Habits)

  「犬牙廈門蝦虎魚(A. caninus )」屬於蝦虎魚科(Gobiidae)的小型種類,多年生、獨居、夜行、肉食性的雙向洄游魚類(amphidromous fish)。廣鹽性(euryhaline),於沙至沙泥底的河口及紅樹林等有海潮影响鹹淡水域的泥或石下穴棲。晝伏夜出,以小魚、無脊椎動物為食。身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向尾柄漸側扁。頭圓而略側扁,吻短圓鈍。眼中大,位頭前部,微突出於頭背。鼻孔兩對,前鼻孔圓形,呈短管狀,後鼻孔圓形,位於眼前方。口大,前位,向下斜裂,下頜稍長,上下頜前半部具多行細齒,外行齒較大,下頜外行最後犬齒大而向後彎(因而得名「犬牙」)。唇厚,舌游離,前端呈截形不分叉。鰓孔大,峽部寬,具假鰓。身體黃褐色,微帶綠色,頭側及體側具藍綠色及紅褐色斑點,中部具五個黑色雲狀斑,體側雲狀斑間之背側具四至五個雲狀紫黑縱紋,胸鰭基上向具一明顯帶藍綠金屬光澤的大黑圓斑(本種特徵)。體被櫛鱗,胸鰭基、胸和腹部被圓鱗,頭裸露,僅鰓蓋上方與項部有鱗,無側線。第一和第二背鰭分離,第一二背鰭黃褐色,邊緣黃色,具二行暗褐色縱帶,縱帶間上下有二行淺黃色斑點,臀鰭黃褐色,邊緣黑褐,具淺藍色斑點,腹鰭黑褐,愈合成吸盤(蝦虎魚特徵)。雌雄性徵及婚姻色均顯著,雄性體色濃暗,頭大唇厚,第二背鰭及臀鰭後方延長,雌魚頭較小,腹部脹白。繁殖期春夏,雄魚於沙泥挖管道,雌魚入穴產卵,約兩年成熟,體長約十數厘米。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廈門蝦虎魚屬(Amoya)」廣泛分佈温帶至熱帶沿岸,南海、東海與西太平洋區的沿岸島嶼,東北至日本,東至西南太平洋島嶼,南至印尼及澳洲,西至印度及非洲西岸。全球約十種。「犬牙廈門蝦虎魚」廣泛分佈於中國東、南部及台灣,東南至西太平洋澳洲,西塞舌爾、孟加拉及非洲東岸坦桑尼亞。香港廣泛分佈於沿岸淺海海床、河口及紅樹林鹹淡水域。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犬牙廈門蝦虎魚(A. caninus)」主要產於南方沿岸暖水,產量雖較多,但體型較小,不屬經濟種類,僅經常混與下價小雜魚出售,但因部分個體發現含有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中國沿海也有中毒案例,故不建議作食用。「犬牙廈門蝦虎魚」性格温順,偶見有水族愛好者作飼養對象,適合中小型魚缸以鹹淡水或海水,置以幼沙及礫石飼養。野外觀察宜於春秋間黄昏及晚上,於岸邊靜心等候,沿岸河口及紅樹林邊緣可見踪影。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犬牙廈門蝦虎魚(A. caninus)」是香港的野生物種,廣泛分佈沿岸河口鹹淡水域,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紅色名錄(Red List)」(簡稱:IUCN Red List)上未被列入任何頻危類別。與「青斑細棘蝦虎魚(Acentrogobius viridipunctatus>)」一樣,昔日在本港沿岸河口屬於常見種,在「蝦艇」等漁獲中亦多見,但近十數年因河口水污染、土地發展、以及海床「拖網」作業影響,眾多棲地受到破壞減少甚至消失,數目嚴重衰減,不容忽視。呼籲政府與市民合力保護紅樹林及河口同時,漁民轉營「休閒漁業(leisure fishery)」,保護海床,相信對本種數量恢復上會有良好的効果。

(資料提供:莊棣華、陳建國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Kelvin CHAN.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