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橄欖舌蝦虎魚
英語 Olive goby
拉丁語 Glossogobius olivace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俗名 漢語 斑紋舌蝦虎魚、項斑舌蝦虎魚、頸班舌蝦虎魚
英語 Olive goby
  「每周一魚」今期是第九十周,「香港魚類學會」繼續給讀者精彩介紹香港棲息的所有野生魚類,是次所介紹的物種為「橄欖舌蝦虎魚(Glossogobius olivaceus )」。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下「蝦虎魚科(Gobiidae)」,魚類進化中為一群較進步的中小型底棲魚類,主要分佈熱帶至涼溫帶的沿岸河川下游、陸棚至珊瑚礁淺海,某些種終生棲息於淡水(欲閱前文可參閱本會「每周一魚」目錄)。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橄欖舌蝦虎魚(Glossogobius olivaceus );斑紋舌蝦虎魚」,在1845年,由荷蘭動物學家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1778-1858)與德國鳥類學家施萊格爾(Hermann Schlegel,1804-1884),在德國植物學家西博爾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1796-1866)在日本主編的《日本之動物相》(Fauna Japonica)的魚類分冊中,根據採自日本的標本,以「橄欖蝦虎魚(Gobius olivaceus)」的學名首次被記載。
  「橄欖舌蝦虎魚」學名的由源,屬名「Glossogobius」是希臘阿提卡(Attica, Αττική)語「glossa」的拉丁語「glosso」及拉丁語「gobio / gobius」的併合,意思是「舌」及「鮈」;而種名「olicaceus」是拉丁語「oliva」及拉丁語詞尾「-aceus」組成,分別是「齊墩果 / 橄欖」及「屬於 / 的」的意思。
  中國的首次紀錄,是在1845年,由蘇格蘭海軍外科醫生及博物學家理查森(John Richardson,1787-1865),在《國王陛下船艦硫磺號在愛德華貝爾徹爵士船長指揮下於1836-42年間之行航程的動物學(The Zoology of the Voyage of H.M.S. Sulphur, under the command of Captain Sir Edward Belcher, R.N., C.B., F.R.G.S, etc., during the years 1836-42)》的「魚類(Ichthyology)」第三部分,採自中國廣東的「帶紋斑點蝦虎魚(Gobius fasciato-punctatus )」,為本種同物異名。香港的首次紀錄,美國魚類學家福勒(Fowler Henry Weed,1878-1965),於1938年《香港博物學者雜誌》(Hong Kong Naturalist)增刊第6卷上「香港魚類的研究」(Studies of Hong Kong Fishes)中的「橄欖舌蝦虎魚(Glossogobius olivaceus)」。
  舌蝦虎魚屬(Glossogobius)的建立,已於上期提及,在此從略。本種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有Glossogobius olivaceus,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有Gobius fasciato-punctatus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橄欖舌蝦虎魚的生境

形態與習性(Form and Habits)

  「橄欖舌蝦虎魚(G. olivaceus )」屬於蝦虎魚科(Gobiidae)的中大型種類,多年生、獨居、夜行、肉食性的雙向洄游魚類(amphidromous fish)。廣鹽性(euryhaline),於沙至泥石底的河口及紅樹林鹹淡水域的石下穴棲。晝伏夜出,黃昏始覓食,以小型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身體延長,前部呈圓筒形,尾柄長側扁。頭大鈍尖略平扁,頭背微隆凸。眼中等,位背側,稍突出於頭背。鼻孔兩對,相互接近,前鼻孔短管狀,後鼻孔較小,圓形,邊緣隆起,緊鄰眼前方。口大,前位,向下斜裂,下頜稍長突,上、下頜具多行絨毛狀尖細齒,排成帶狀,外行和下頜內行齒較粗壯。唇厚,舌游離,前端分叉(舌蝦虎魚類特徵)。鰓孔寬大,峽部寬,具假鰓。身體灰褐色至暗灰綠色,背色較深,腹部淺色,體側跨背具4至5個雲狀灰黑橫斑,眼後頭背及項部有數組黑斑點(因此亦稱「斑紋舌蝦虎魚」),頭側前方從下唇穿過上唇至眼部前緣具一黑縱紋。體表被中大櫛鱗,胸和腹部被小圓鱗,頭裸露,僅鰓蓋上方與眼後項部有鱗,無側線。第一和第二背鰭明顯分離,第一背鰭前方具一暗斑,第二背鰭及尾鰭淺褐色,具多列節狀黑斑,腹鰭愈合成吸盤(蝦虎魚類特徵)。雌雄性徵及婚姻色均顯著,雄性體色較濃暗,頭大唇厚,略瘦,第二背鰭及臀鰭後方稍延長,雌魚頭較小,腹部脹白。繁殖期春季,於較平的大石或底物下沙泥挖穴產卵,約兩年成熟,體長約15厘米。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舌蝦虎魚屬(Glossogobius)」全球約25種,廣泛分布在溫帶至熱帶沿岸,主要分布在南海周緣與西太平洋區的沿岸及島嶼,中印半島,東北至俄羅斯庫頁島,東至西南太平洋島嶼,南至南非、印尼及澳洲,西至印度及非洲西岸。橄欖舌蝦虎魚廣泛分布於中國沿岸及台灣,東北至俄羅斯、日本,東南至菲律賓,西至中印半島越南。在香港僅分布於沿岸河口及紅樹林鹹淡水域。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橄欖舌蝦虎魚(G. olivaceus)」體型不大,廣泛產於沿岸,但產量不多,不入經濟種類,某些地區偶而供食用。性格溫順,要求較佳水質,有時是水族愛好者的飼養對象,適合中或大型魚缸以鹹淡水,置以幼沙及礫石飼養。野外觀察宜於春至秋晚上,沿岸河口及紅樹林見蹤影,保護色強,不喜動,受驚時靜止於石或沙泥下,可於水中或岸邊靜心觀察。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橄欖舌蝦虎魚(G. olivaceus)」是香港的野生物種,分布在沿岸河口鹹淡水域,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紅色名錄(Red List)」(簡稱:IUCN Red List)上未被列入任何瀕危類別。在本港各河口屬常見種,但與「久爾舌蝦虎魚(G. giuris)」一樣,近十數年有顯著減少趨勢,屬於受河口的廢水污染及土地發展工程影響的物種,希望政府與市民繼續致力保護紅樹林及河口,恢復「橄欖舌蝦虎魚」原有數量。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