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施萊格爾氏銼鰩
英語 Brown gutarifish
拉丁語 Rhinobatos (Rhinobatos) schlegelii  (Müller & Henle, 1841)
俗名 漢語 許氏犁頭鰩、薜薜氏琵琶鱝、飯匙鯊
英語 Beaked guitarfish, Brown guitarfish, Guitarfish, Sand shark, Shovelnose, Yellow guitarfish
  第六十五周的「每周一魚」,是僅佔現生魚類少數成員的「軟骨魚類 (Chondrichthiomorphi)」之「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中,屬於「板鰓亞綱(Elasmobranchii)」「鯊鰩亞綱(Euselachii)」「真骨部(Neoselachii)」「鯆亞部(Batoidea;鰩亞部)」的「鰩形目(Rajiformes)」下「銼鰩科(Rhinobatidae;犁頭鰩科)」,為一群原始的中大型魚類,大部份居陸棚頂部以淺的沿岸海水,少數偶而進入鹹淡水及淡水棲息。現存有「無褶孔鰩屬(Aptychotrema;鏟吻犁頭鰩屬)」、「銼鰩屬(Rhinobatos;犁頭鰩屬)」、「銼魟鰩屬(Trygonorrhina;南犁頭鰩屬)」、及「強鰭鰩屬(Zapteryx)」四屬。成員廣佈南北半球熱帶至温帶海域,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現存約42種。今週所介紹的物種,是「施萊格爾氏銼鰩(Rhinobatos (Rhinobatos) schlegelii;許氏犁頭鰩)」。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施萊格爾氏銼鰩(R. (R.) schlegelii;許氏犁頭鰩)」,是在1841年,由德國魚類學家及生理學教授米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1801-1858)與德國醫生、病理學家及解剖學家亨勒(Friedrich Gustav Jakob Henle,1809-1885),在「Systematische Beschreibung der Plagiostomen」中,根據採自日本長崎(Nagasaki)的個體,以Rhinobatos (Rhinobatos) schlegelii的學名,首次被記載。
  「施萊格爾氏銼鰩」學名的由源,屬名及亞屬名「Rhinobatos」是希臘語「rhinē」的拉丁語「rhin」及希臘語「batēs」的拉丁語「bat」或希臘語「batis」的拉丁語「batis」的併合,意思分別是「銼」的「爬者」、「鷂」或「鰩」;而種名「schlegelii」是德國鳥類學家施萊格爾(Hermann Schlegel,1804-1884)的拉丁語化名。
  香港最早記錄,是著者於1980年代香港海域考察時,於南部海域捕獲所確認的個體,為新記錄。
  有關「銼鰩屬(Rhinobatos;犁頭鰩屬)」(及亞屬)的建立,在三周前「犁頭銼鰩(R. (R.) hynnicephalus」中己述,在此從略。
  本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Rhinobatus schlegeli、Rhinobatos schlegeliRhinobatos schlegelii,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為Rhinobatus natalensis。「魟鰩類」於中國古代文獻已在「貝內特氏魟(D. bennettii;黃魟)」文中述及,本文從略。

生活習性(Habits)

  「施萊格爾氏銼鰩」是「銼鰩科(Rhinobatidae;犁頭鰩科)」的中大型魚類,屬多年生,獨居、肉食性(carnivorous)及屍食性的(necrovorous)的海水魚類,於沿岸淺海域至陸棚斜坡(continental slope)頂部約二百米以淺水生活,偶入沙泥底潮間帶及鹹淡水,成魚體長一般約一米,最大可達兩米多。幼魚與成體均為底棲生物,攝食甲殼類、貝類及魚類等底棲動物。身體縱扁,呈鏟形,吻犁狀三角形,前端略向前延長尖突呈「人」字狀(區分特徵),左右吻肩緣斜而平直,體盤近乎呈棱形,口平橫,長於體盤下腹面,牙齒平橫不凹凸,細小且多,鋪石狀排列。眼大,不上突,眼後方噴水孔小於眼徑之一半,鰓裂小,斜列開孔於體盤下腹面胸鰭基部。胸鰭前伸達吻側後方,後緣廣圓平展成體盤,腹鰭前角廣圓而後端鈍尖,起點幾乎與胸鰭相連,背鰭兩個大小相約,分別到位於體後方2/3及4/5處,尾平扁向後漸細,無尾刺,側皮褶發達,尾鰭上葉長下葉短呈廣圓型。體背赤褐或褐色,除了吻側淡乳白色及吻下灰黑(具一大黑斑),背及側部表皮無顯著斑紋,腹底乳白色。幼魚與成魚全身表面被有細鱗片,體背正中線、眼眶前及上方的結刺不明顯(區分特徵)。無鬚,側線管貫通皮下,頭腹面電感受器感知獵物。兩性異型明顯,雄性腹鰭具一對棒型交接器,體較瘦薄,雌性無交接器,身較豐厚。卵胎生,每胎產約十尾,受精卵於雌體內孵化,胎兒主要賴卵黄發育,後母體子宮亦會分泌營養予胎兒,幼魚於淺海成長。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施萊格爾氏銼鰩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隸屬「銼鰩屬(Rhinobatos)」的「銼鰩亞屬(Rhinobatos)」全球共約三十六種,廣泛分佈全南北半球的熱帶、亞熱帶至温帶各大洋沿岸淺海,除本種,中國有分佈的還包括「犁頭銼鰩(R. (R.) hynnicephalus;斑紋犁頭鰩)」、「小眼銼鰩(R. (R.) microphthalmus;小眼犁頭鰩)」及「台灣銼鰩(R. (R.) fomosensis;台灣犁頭鰩)」。「施萊格爾氏銼鰩」分佈於西太平洋,北至朝鮮半島,東及南至澳洲,西至中印半島,而印度及非洲的須待考証。香港主要分佈於沙或沙石或沙泥底質較清澈海域,著者於考察中發現大嶼山南部受珠江影響的鹹淡水亦有棲息。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施萊格爾氏銼鰩」在內地見於華南至華北沿岸淺海,華南沿岸產量較多,屬次要經濟魚類。肉質良好、皮、鰭、吻均作食用。性格溫順,晝間葡蔔水底沙中,夜間變得活躍,主要攝食水底生物,由於體型大,游動所需範圍廣,一般家居水族難以飼養。野外觀察宜於夏秋,因具有保護色及埋穩沙下,往往要有良好的洞察力才能發現牠,休息時可以近距觀賞,不會構成傷害。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施萊格爾氏銼鰩」屬華南沿岸淺海的野生物種,成魚最大者達兩米多,在魚類相生態組成中是沿岸底層廣鹽性魚類,偶然進入河口鹹淡水域卻不入江河,本港沿岸淺海內灣有棲息。成魚及幼魚以頭表的電感受器準確探知底棲動物捕食,雖亦進食遺骸,但無疑屬於海床食物鏈中的肉食性的最高消費者。香港海域屬育幼場,幼魚於沿海發育。本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Red List)」上,未列入任何類別,這僅反映本種現狀仍未被詳細調查,近二十年中國沿岸許多地區迅速發展,原有環境變遷包括填海及汚染持續且日趨嚴重,雖然與「近危(Near Threatened)」及「易危(Vulnerable)」類別的「犁頭銼鰩(R. hynnicephalus;斑紋犁頭鰩)」與「顆粒銀蓋銼鰩(R. (Glaucostegus) granulatus;顆粒犁頭鰩)」相比似乎安全,但著者在市場及漁民調查中發現捕獲數量上有顯著下降的趨勢,本港及華南沿海的「銼鰩類」須要密切觀測保護,以免瀕危。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