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彎口圓銼鰩
英語 Bowmouth gutarfish
拉丁語 Rhina ancylostoma  (Bloch & Schneider, 1801)
俗名 漢語 圓犁頭鰩、波口鱟頭鱝
英語 Bowmouth guitarfish, Mud skate, Shark ray, Shortnose mud skate, Bow-mouthed angel fish
  「每周一魚」由九月十七日起,由星期日的「科學版」改為星期五的「通識新世代」刊載(欲閱前文可到「大公網」下載,或參閱本會「每周一魚」)目錄。今期是第六十七周,「香港魚類學會」繼續給讀者精彩介紹從未被完好整理的香港海域棲息的「軟骨魚類 (Chondrichthiomorphi)」(鯊鰩類),是次所介紹的物種「彎口圓銼鰩(Rhina ancylostoma;彎口圓銼鰩)」,隸屬「鰩形目(Rajiformes)」下「圓銼鰩科(Rhinidae;彎口圓銼鰩科)」,為一群原始的中大型魚類,大部份居陸棚淺海,偶而進入鹹淡水及淡水棲息。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彎口圓銼鰩(Rhina ancylostoma;圓犁頭鰩)」,是由德國博物學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與德國博物學家施耐德(Johann Gottlob Schneider,1750-1822)在1801年的著作「系統魚類學(Systema Ichthyologiae)」裡,根據採自印度科羅曼德爾(Coromandel)的標本,以「彎口圓銼鰩(Rhina ancylostoma)」之學名發表的,為首次描述。
  「彎口圓銼鰩」學名的由源,屬名「Rhina」是希臘語「rhinē」的拉丁語「rhin」,意思是「銼」;而種名「ancylostoma」是希臘語「ankylos」的拉丁語「ancyl」及希臘語「stoma」的併合,意思分別是「彎」或「曲」的「口」。
  香港最早記錄,是著者於1990年代香港海域考察時,於南部及西部海域確認的個體,為新記錄。
  「圓銼鰩屬(Rhina;圓犁頭鰩屬)」,也是在1801年,由布洛赫(Bloch)與施耐德(Schneider),在發表本種的同時,以本種為模式種(type-species)在同著中建立。由於形態上扁平,吻部圓鈍,容易與1806年由法國兩棲爬行及魚類學家杜梅里爾(André Marie Constant Duméril,1774-1860)建立的「扁鯊屬(Squatina)」魚類(鯊與鰩之間的類型)混淆。
  本種的先定同物異名為Rhina ancylostoma、R. cyclostomusSquatina ancyclostoma,次定同物異名有R. cyclostomus。「魟類」中國古代文獻在「貝內特氏魟(Dasyatis bennettii;黃魟)」文中述及,本文從略。「魟鰩類」於中國古代文獻已在「貝內特氏魟(D. bennettii;黃魟)」文中述及,本文從略。

生活習性(Habits)

  「彎口圓銼鰩」是「圓銼鰩科(Rhinidae;圓犁頭鰩科)」的中大型魚類,屬多年生,獨居、肉食性及屍食性的暖水沿岸海水魚類,於沿岸淺海域至陸棚內約五十米淺水生活,偶入沙泥底潮間帶、河口鹹淡水及潟湖(lagoon),成魚體長一般約一米多,最大可達兩米以上。幼魚與成體均為底棲生物,攝食甲殼類及貝類等底棲動物為主。身體縱扁,吻寬圓,頭呈半圓,胸鰭起點顯著,肩緣斜而平直,體盤近乎琵琶形,口顯著上曲(因而得其種名),長於體盤下腹面,牙齒細而多,鋪石狀,頜齒面波曲,凸出處牙齒較大。眼橢圓,噴水孔大小約與眼徑相等,鼻孔橫長,於吻腹下口前方略呈「倒八字形」排列(區分特徵),鰓裂小,斜列開孔於體盤下腹面胸鰭基部。胸鰭條向前僅達下頜嘴角,胸鰭前後緣均斜直,腹鰭小,起點與胸鰭有距離,外角鈍尖,第一背鰭比第二背鰭大,起點分別在體後方1/2及3/4,尾平扁向後漸細,無尾刺,左右具側皮褶,尾鰭上葉比下葉大而長,後緣彎凹。體背部淺褐至褐色,大者灰褐,具零散白斑點,胸鰭基上方附近具一白邊緣的流星狀黑斑(區分特徵),頭背常具四條黑橫紋,腹底乳白。全身表面被有細鱗片,體背正中線、眼眶前及上方(有時連續)、肩側結刺明顯或粗大(區分特徵)。無鬚,側線管貫通皮下,頭腹電感受器感知獵物。兩性異型明顯,雄性腹鰭具一對棒型交接器,體較瘦,雌性無交接器,身較豐厚。卵胎生,受精卵於雌體內孵化,胎兒初靠卵黄發育後,母體子宮會分泌營養,每胎產約四尾,長約四十五厘米,幼魚於淺海成長。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彎口圓銼鰩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圓銼鰩屬(Rhina;圓犁頭鰩屬)」全球僅一種,廣泛分佈太平洋西岸至印度洋西岸的南北半球(即除了南北美洲)熱帶、亞熱帶至温帶沿岸淺海,東北至台灣、日本與朝鮮,東南至澳洲,西至於非洲東岸至南岸,較集中於赤道區。香港分佈於南及西部沙、沙石或沙泥底質的海域,東部較清澈海域亦有棲息。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彎口圓銼鰩」在內地見於沿岸淺海,產量少,非經濟魚類。性格溫順,晝間多葡蔔水底,多入夜才開始活躍,主要攝食底棲甲殼及軟體動物。體型大,難於家居水族飼養。野外觀察宜於夏秋,本港棲息數量少,不常見,但因行動緩慢,較易於近距觀賞。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彎口圓銼鰩」屬華南沿岸淺海的野生物種,成魚最大者約兩米多,在魚類相生態組成中是沿岸底層魚類,甚少進入河口鹹淡水域,不入江河,本港沿岸淺海內灣及珊瑚礁區有棲息,以頭腹面的電感受器準確探捕底棲甲殼及軟體動物。香港海域為屬棲息、繁殖及育幼場,過去二十年捕獲數量顯著減少。本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Red List)」上,與「顆粒銀蓋銼鰩(Rhinobatos (Glaucostegus) granulatus;顆粒犁頭鰩)」、「吉達鼻鰩(Rhynchobatus djiddensis;及達尖犁頭鰩)」同樣被列入「易危(Vulnerable)」類別,表示現狀「快將成為有絕種危險的瀕危物種(endangered species)」,須要設法防止任何捕撈及對棲地之破壞,以免絕跡。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