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 ||
---|---|---|
學名 | 漢語 | 久爾舌蝦虎魚 |
英語 | Tank goby | |
拉丁語 | Glossogobius giuris (Hamilton, 1822) | |
俗名 | 漢語 | 舌蝦虎魚、恒河阿胡鰕虎魚 |
英語 | Bar-eyed goby, Flat-headed goby, Gangetic tank goby, Tank goby |
「每周一魚」今期是第八十九周,「香港魚類學會」繼續給讀者精彩介紹香港棲息的所有野生魚類,是次所介紹的物種為「久爾舌蝦虎魚(Glossogobius giuris )」。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下「蝦虎魚科(Gobiidae)」,魚類進化中為一群較進步的中小型底棲魚類,主要分佈熱帶至涼溫帶的沿岸河川下游、陸棚至珊瑚礁淺海,某些種終生棲息於淡水(欲閱前文可參閱本會「每周一魚」目錄)。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久爾舌蝦虎魚(Glossogobius giuris )」,是在1822年,由駐印度之蘇格蘭醫生及博物學家布坎南.漢密爾頓(Francis Buchanan-Hamilton,1762-1829),在《恒河及其支流魚類的記述》(An account of the Fishes found in the River Ganges and its branches)中,根據採自印度的標本,以「久爾蝦虎魚(Gobius giuris)」的學名首次被記載。
「久爾舌蝦虎魚」學名的由源,屬名「Glossogobius」是希臘阿提卡(Attica, Αττική)語「glossa」的拉丁語「glosso」及拉丁語「gobio / gobius」的併合,意思是「舌」及「鮈」;而種名「giuris」是印度孟加拉的地名「Giur」及希臘語「-idos」的拉丁語「-is」詞尾組成,分別是「久爾」及「之女」的意思。【訂正﹕Rhinogobius giurinus 之漢語學名,應為「似久爾吻蝦虎魚」】
中國的首次記錄,是1846年由蘇格蘭海軍外科醫生及博物學家理查森(John Richardson,1787-1865),在《大英科學促進協會報告》(Report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上《中國與日本海的魚類學報告》(Report on the Ichthyology of the Seas of China and Japan)中,根據澳門採得個體描述的「平頭蝦虎魚(Gobius platycephalus)」,為本種同物異名。香港首次記錄,是奥地利動物學家克內爾(Rudolf Kner,1810-1869),在1867年《動物學報告,魚類》(Zoologischer Theil, Fische)中,採自香港的「久爾蝦虎魚(Gobius giuris)」。
「舌蝦虎魚屬(Glossogobius)」的建立,是在1862年,由美國魚類學者吉爾(Theodore Nicholas Gill,1837-1914),《紐約自然科歷史演講年報》(Annals of the Lyceum of Natural History of New York)第七卷上的論文《採自亞馬遜河的蝦虎亞科新屬的描述》(Description of a new generic form of Gobinae from the Amazon River)【訂正:1859年審閱,1869年出版】中,以理查森(J. Richardson)1846年發表的「平頭蝦虎魚(Gobius platycephalus)」作模式種而建立。
本種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有G. giuris、G. giuris giuris、Gobius giuris,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有G. tenuiformis、Gobius catebus、Gobius grandidieri、Gobius gutum、Gobius kora、Gobius kurpah、Gobius phaiospilosoma、Gobius russelli、Gobius spectabilis、Gobius sublitus。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久爾舌蝦虎魚的生境
形態與習性(Form and Habits)
「久爾舌蝦虎魚(G. giuris )」屬於「蝦虎魚科(Gobiidae)」的中大型種類,多年生、獨居、夜行、肉食性的雙向洄游魚類(amphidromous fish)。廣鹽性(euryhaline),於沙至沙泥底的河口及紅樹林鹹淡水至淡水域的石或朽木下穴棲。晝伏夜出,黃昏始覓食,主以小魚及無脊椎動物為食。身體延長,前部呈圓筒形,尾柄長側扁。頭尖大略平扁,吻長尖突,頭背平,微隆凸。眼小,位背側,微突出於頭背。鼻孔兩對而相接近,前鼻孔短管狀,後鼻孔較小,圓形,邊緣隆起,緊鄰眼前方。口大,前位,向下斜裂,下頜稍長,上下頜具多行絨毛狀尖細齒,排成帶狀,外行和下頜內行齒較大。唇厚,舌游離,前端分叉(舌蝦虎魚特徵)。鰓孔大,峽部窄,具假鰓。身體灰褐色至淺灰綠色,背色較深,腹部淺色,體側具四至五個雲狀黑縱紋,頭側從唇下方穿過眼部至項部具一黑縱紋。體被櫛鱗,胸和腹部被圓鱗,頭僅鰓蓋上方與項部有鱗,無側線。第一和第二背鰭分離,第一背鰭後方具一暗斑,第二背鰭及尾鰭淺褐色,具多列節狀黑斑,腹鰭愈成吸盤(蝦虎魚特徵)。雌雄性徵及婚姻色均顯著,雄性體色濃暗,頭大唇厚,第二背鰭及臀鰭後方延長,雌魚頭較小,腹部脹白。繁殖期春夏四至八月,雄魚於大石或較平的底物下沙泥挖管道,雌魚入穴產卵,幼魚孵化前守巢,約兩年成熟,體長約二十厘米。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舌蝦虎魚屬(Glossogobius)」廣泛分布温帶至熱帶沿岸,主要分佈南海周緣與西太平洋區的沿岸及島嶼,中印半島,東北至俄羅斯庫頁島,東至西南太平洋島嶼,南至南非、印尼及澳洲,西至印度及非洲西岸。全球約二十五種。「舌蝦虎魚」廣泛分佈於中國東部,南部及台灣,東北至日本,東南至西太平洋澳洲及巴布亞新畿內亞,西至馬達加斯加、孟加拉及非洲東岸,而南非有其分佈。在香港僅分佈於沿岸河口及紅樹林鹹淡水域。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久爾舌蝦虎魚(G. giuris)」體型不大,主要產於南方沿岸暖水,分佈廣,但因產量不夠多,在大多數產地僅屬次要或不入經濟種類,中國南部及台灣某些地區,偶見與沿海河口雜魚油炸以供食用。性格温順,要求較佳水質,成水族愛好者的飼養對象,適合中或大型魚缸以鹹淡水或海水飼養,置以幼沙及礫石藏身。野外觀察宜於春秋間黄昏及晚上,沿岸河口及紅樹林邊緣可見踪影,保護色強,受驚時迅速躲入鄰近石或沙泥下,若發現,於岸邊靜心觀察為佳。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久爾舌蝦虎魚(G. giuris)」是香港的野生物種,廣泛分佈沿岸河口鹹淡水域,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紅色名錄(Red List)」(簡稱:IUCN Red List)上未被列入任何頻危類別。往昔在本港各河口屬常見種,但近十數年於眾多棲地數量顯著減少趨於消失,情況越見惡化,尤其在大型河口是河水污染及土地發展影響而嚴重衰減的物種,不容忽視。呼籲政府與市民合力保護紅樹林及河口,以保護恢復數量。
(資料提供:莊棣華、陳建國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Kelvin CHAN. © All rights reserved)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Kelvin CHAN.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