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名稱
學名 漢語 亞洲鱧
英語 Small snakehead
拉丁語 Channa asiatica  (Linnaeus, 1758)
俗名 漢語 亞洲鱧、月鱧
英語 Small snakehead, Asian snakehead
  第三十五周的「每周一魚」,是海水魚中擁有最大成員的的類群「鱸系(Percomorpha)」之中,屬於「鱸形目(Perciformes)」的「鱧亞目(Channoidei)」下「鱧科(Channidae)」,為一群淡水的大至小型魚類。成員廣布於熱帶及亞熱帶,主要在亞洲大陸,西至非洲、印度,東至日本,北至中國北部及朝鮮半島,南至印尼,包括2屬約30種。今周所介紹的物種,是隸屬「鱧屬(Channa)」的「亞洲鱧(Channa asiatica;月鱧)」。
 

物種故事(Story of the species)

  「亞洲鱧(Channa asiatica;月鱧)」是在1758年,由歐洲瑞典植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第10版中,根據採自中國的標本,以「亞洲裸魚(Gymnotus asiatica)」的學名首次被記載。
  香港有關「亞洲鱧」的最早文獻,見於美國地衣學及魚類學家赫爾(Albert William Christian Theodore Herre,1868-1962)在1934年於《香港博物學者》雜誌(Hong Kong Naturalist)增刊第3卷中《一九三一年十月至十二月採集的香港魚類》(Hong Kong fishes collected in October – December, 1931)一文中,以「亞洲鱧(C. asiatica)之名記載,為首個紀錄。
  「鱧屬(Channa)是在1777年,由意大利醫生及博物學家斯科波利(Giovanni Antonio Scopoli,1723-1788),在「自然史入門(Introductio ad historiam naturalem)」中,以模式種(type species)欠奉的情況被建立。後由德國博物學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與德國古典學家及博物學家施耐德(Johann Gottlob Schneider,1750-1822)在1801年的著作「系統魚類學(Systema Ichthyologiae)」中描述的「東方鱧(C. orientalis)」補替模式種(type species)。
  本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 C. asiaticaGymnotus asiaticus,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有 C. formosanaC. ocellataC. sinensis 等。
  「亞洲鱧」產量多,具中大體型,相信自古已具經濟價值。中國古代文獻有關【鱧】的記述,有記載【鮦】【鰹】【鮵】【蠡】【鱯】【魾】【魚夷】【魱】等字。漢朝許慎的著作《說文解字》(122)【鱧】:「鮦也」;最古百科全書《爾雅》(公元前235-213)【鱧】:「鮦也」;孫愐所編《唐韻》(751)音:「盧啟切」,而丁度等的《集韻》(1037)則:「里第切,音禮」;明末張自烈的《正字通》(1671)【鱧】:「今烏魚」;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96):「蠡魚,一名鮦魚。生九江。註:蠡,今皆作鱧字。」清朝陳廷敬等編撰的《康熙字典》(1716)中亦載。然而,各描述因過於簡單,明顯含多個物種的混稱,有待進一步考證整理。
 

生活習性(Habits)

  「亞洲鱧」是「鱧科(Channidae)」的中小型魚類,多年生,獨居、晝行、肉食性的原生淡水魚類(primary freshwater fish),成魚及幼魚均屬近水表之自由游泳動物(nekton),主要攝昆蟲、大小魚類、兩棲類以及牠們的遺骸。約兩年達成熟,最大體長約30至40厘米。身體延長圓筒型,向尾部漸側扁,口端位,前鼻孔管狀,上下頜具細齒,下頜內緣齒較粗壯,齶骨及口腔內上部中央之犁骨亦具犬齒,尾鰭圓型,體表被圓鱗,底色淺灰綠至欖綠色,背部較深,頭下方及體側散布淡黃白色斑點,眼後緣向後具2行黑縱紋,體側具約10條「<」型粉紅橙色橫紋,體側尾鰭基有一眼狀黑斑,背臀鰭膜淡灰綠至藍綠色。無鬚,側線完整,約在肛上方下彎或斷裂。在鰓內部上方具有鰓上器,能納空氣呼吸,在較缺氧的滯水生存。兩性異型與婚姻色明顯,雄性頭略大圓鈍,體色較濃艷,背、臀鰭較延長,雌性頭小略尖,腹部脹白。春夏間繁殖,產約千粒淡黃色黏性卵,附於水生植物莖葉,具親代撫育(parental care)行為。

(Photo: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
亞洲鱧的生境

 

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

  「鱧屬(Channa)」分布於亞洲,西達印支半島越南,南至印尼,東至日本、台灣,北至朝鮮半島,為亞洲特有屬(endemic genus)。全球有30個種和亞種,包括「兩棲鱧(Channa amphibeus)」、「烏鱧(C. argus)」、「瓦帕喬斯基氏烏鱧(C. argus warpachowskii;沃氏鱧)」、「亞洲鱧(C. asiatica)」、「橘斑鱧(C. aurantimaculata)」、「斑甘鱧(C. bankanensis;斑卡鱧)」、「巴蘭鱧(C. baramensis)」、「巴爾卡鱧(C. barca;巴卡鱧)」、「布萊哈爾氏鱧(C. bleheri)」、「緬甸鱧(C. burmanica)」、「青斑鱧(C. cyanospilos)」、「雙線鱧(C. diplogramma)」、「加丘鱧(C. gachua;寬額鱧、緣鱧)」、「哈考特巴特勒氏鱧(C. harcourtbutleri;哈氏鱧)」、「帶鱧(C. lucius)」、「斑鱧(C. maculata)」、「似眼鱧(C. marulioides)」、「馬魯里鱧(C. marulius)」、「黑鰭鱧(C. melanoptera)」、「黑體鱧(C. malasoma)」、「小盾鱧(C. micropeltes)」、「黑月鱧(C. nox)」、「東方鱧(C. orientalis)」、「飾鰭鱧(C. ornatipinnis)」、「斑諾鱧(C. panaw)」、「脇眼鱧(C. pleurophthalma)」、「美鱧(C. pulchra)」、「斑點鱧(C. punctata);翠鱧」、「斯圖爾特氏鱧(C. stewartii;斯氏鱧)」、「線鱧(C. striata)」。在香港,「亞洲鱧」分布於各大小河溪山區中上游至低地鄰近濕地池沼。
 

文化資料(Cultural information)

  「亞洲鱧」產量多,體型中小,肉質鮮美,被喻為珍品,是常見的河鮮食用經濟魚類,內地見於華南各大小江河湖泊。性格溫順,易於飼養,但頗貪食,混養同缸的小魚均會成為攝食對象,對水質要求不高,游躍力強,易受驚躍出缸外,在海外頗受水族愛好者歡迎。視力良好,晝日至朝暮均出沒,但穩棲岸邊泥穴石隙或水生植物間,不易發現,入夜作息於開揚的淺水。
 

生態檔案(Ecological file)

  「亞洲鱧」是香港的野生物種,但由於能長時間離水而生存,現存本港各低地河溪、魚塘及水庫中的群體,已混有由水務處及新界北部邊界水產戶引入的華南內地個體,加上昔日盛極一時的熱帶觀賞魚業,香港本土的野生群落是稀有的。與「長腳鱸屬」魚類一樣,昔日分布非常廣泛,在過去20年,野生「亞洲鱧」個體顯著減少,山麓中游至低地下游及其鄰近濕地之過度與不當開發,以及各類水污染等是主要原因, 作為中下游濕地指標物種(indicator species)反映之實際訊息,環境惡化情況嚴重,必須盡快進行的污染原處理挽救,免致本地群落滅絕。
 
(資料提供:莊棣華 版權所有)
(Data provision: Dee-hwa CHONG. © All rights reserved)